如何理解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约会对白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蕴藏太多 4星

共回答了438个问题采纳率:99.9% 评论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篇中有: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卷二] 标幽赋中有: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针灸大成》继承了《黄帝内经》薪火相传的衣钵:

冬伤于寒,春......;

春伤于风,夏......;

夏伤于暑,秋......;

秋伤于湿, ......。

注意!无论《黄帝内经》还是《针灸大成》,“秋伤于湿”后,没有言“冬......如何?”

落笔千秋刘勇创编歌诀释语:

先认识生僻字。

痿(音尾)指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下痿。阳痿。

飧(音孙)指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黄帝内经》及《针灸大成》中四季的“春、夏、秋、冬”分别对应“风、暑、湿、寒”属“六气”或“六淫”的部分内容。

中医的“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属自然界的六种正常气候变化。

中医的“六淫”或“六邪”同样指风、寒、暑、湿、燥、火,为六种外感病邪的合称。

在常态下,六气的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引起气候反常。

当某些人及先天体质不佳等,如当期饮食起居、衣服被褥等等未虽季节及时调整,都可能导致一时自身抵抗力低下,成为致病的因素。

对比《黄帝内经》与《针灸大成》,有两处文字表述不同。

《黄帝内经》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针灸大成》春伤于风,夏必飧泄。

《黄帝内经》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针灸大成》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从编歌诀的视角,《针灸大成》每句八个字相当规整,故我认为采纳《针灸大成》的内容为佳。

该《针灸大成》中每句八个字,我创编的歌诀每句五个字,所以得剔除不影响表述的三个字。

首先“于”字,其次“必”字全部剔除,其它需要剔除的字,具体而定。

在考虑合辙押韵及不添或少添加字,达到二者兼得目的,我采取了以春、夏、秋、冬四个字为提纲挈领的藏头字,同时峰回路转地用了两个韵,无伤大雅,便于整体达到巧记的效果。

故此,本歌诀短小精悍,以春、夏、秋、冬四个字为提纲挈领,便于巧记!最大限度地全部采用了原文,我只添加了一个“震”字,便将《黄帝内经·四季伤歌》的中医常识普及与众。

落笔千秋刘勇--创编《黄帝内经·四季伤歌》:

春伤风夏泄,

夏伤暑秋疟,

秋伤湿咳震,

冬伤寒春温。

第一句:春伤风夏泄。

《针灸大成》原文“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我选取能够表述清楚的关键字“春伤...风,夏...泄”组成歌诀。

春季伤于风,风为百病之长,夏季必造成泄泻。

泄泻:以腹泻、便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第二句:夏伤暑秋疟。

《针灸大成》原文“夏伤于暑,秋必疟”,我选取能够表述清楚的关键字“夏伤...暑,秋...疟”组成歌诀。

夏季伤于暑,暑,热也——引自《说文》,秋季必得疟疾。

《礼·月令》孟秋之月,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经查《百科词典》疟疾: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第三句:秋伤湿咳震。

《针灸大成》原文“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我选取能够表述清楚的关键字“秋伤...湿,...咳”组成歌诀。

这句我添加了本歌诀中,唯一的一个“震”字。

经敝人脑细胞反复搜索运行,以求最佳目的,前有春、夏、秋、冬四个字为提纲挈领的序,后有峰回路转地用两个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所以本句的韵,最好参照第四句“温”字。

人体“咳”时,必引起咽喉的震动、震颤,故此我在“咳”字后添加了“震”字。

秋季伤于湿,上逆而咳。

经查《百科词典》湿邪:

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致病引起外湿病。

外湿病多见于长夏季节,此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时期。

第四句:冬伤寒春温。

《针灸大成》原文“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我选取能够表述清楚的关键字“冬伤...寒,春...温...”组成歌诀。

冬季伤于寒,春季必温病。

中医的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性质属于阴,其气清冷,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

1小时前

3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