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夏至 3星
共回答了314个问题采纳率:97.5% 评论
清朝光绪 三十一 年农历八月初四,
即 1905 年 9 月 2 日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等 5 人,
联名上折,奏请停止科举。
当日,经慈禧太后恩准,清王朝下诏:“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可停止。”
至此,延续了 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开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经过宋朝的不断革新而趋于完备,元朝时科举制时费时办,明朝发展到巅峰到清朝逐渐,趋于衰落直至灭亡。
隋朝初期为了打破由士族阶级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政治学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允许普通人参加考试,即普通人也可以向官府报名参加考试,官府根据成绩选拔人才分封官职。
唐代在进士科外,又设秀才,明法、明字、明算诸科,为常科;
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唐朝诸科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至宋代朝廷确立了殿试制度,科举三级考试制度得以完备,宋朝以后,只有进士一科。
各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唐代主要是诗赋和贴经,宋代主要是诗赋、经义、论、策,而明清则以四书五经为主,考试文体为八股文。
在 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史上,出现了 700 多名状元,近 11 万名进士以及数百万举人。
隋唐之后,绝大多数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文化名人都曾参加过科考,如唐代的王维,张九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明朝的汤显祖张居正,海瑞,清朝的纪晓岚,郑板桥,林则徐等。
最初,科举制度为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方法和程序,同时为普通人提供了踏上仕途改变社会身份的途径,有利于国家权力机构人才的更新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之后的上千年间,无数普通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功名梦,埋首书堆,对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而非求知求实。
封建朝廷实现了对读书人思想进步和对专制皇权的维护,由明代开始科举考试逐渐陷入僵化,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考生的实际学问。
尤其是八股文出现之后,多数人读书就是为了应付科考进入官场,只研读朝廷释读的四书五经,眼界、思想、创造力都受到严重的桎梏,而一些真正有才学但不为科举制度束缚的人,如蒲松龄,魏源,龚自珍大多失意于考场,这种畸形的发展最终促成了科举制度的衰亡。
延续了千年的科举制,留在了历史的长河,对于它的功过,您想说点什么... ...
以上,我是爱美食会画画喜读书善皮雕的磊叔。
欢迎点赞关注评论,让我们一起感受世界的美好。
4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4个月前2个回答
2个月前3个回答
3个月前4个回答
2个月前3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