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 的演变史

拖和急 2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咱射了 2星

共回答了68个问题采纳率:91.5% 评论

旗袍满语称“衣介”,是满族特有的服装,旗人服装的俗称。满族男女老幼都穿旗袍。旗袍的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左衽,四面开楔,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有箭袖),这种衣服便于坐骑,适应游猎民族的生活习惯。左衽和束腰,不仅保暖,利于马上活动,而且使人的自然体态得到完美的体现。箭袖,满语叫“哇哈”,在本来就比较窄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口,一般最长为半尺,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清时,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将马蹄袖弹下,两手伏地叩见,成为一种专门礼节。   旗袍是满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山林狩猎生涯中形成的。早在辽金时期,女真人就穿这种类似的袍子。满族承袭其祖先的传统,在清初并加以制度化,规定官员入朝时穿披肩领袍,谓之朝服;平时穿的无披肩领袍,谓之便服。一般旗人只许穿披肩领便袍。   旗袍的样式和装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满族进入辽沈地区以后,受汉族的影响,向农耕经济转化,窄袖长袍已不适合于田间耕作。于是,箭袖一度变为喇叭袖,后来又由肥变瘦,四开衩变为左右开衩,有的根本不开衩,下摆由宽大变为收敛。但满族贵族和有身份的人仍然穿戴箭袖的旗袍,旗人百姓则以箭袖旗袍作为礼服。嘉庆、道光年间,官员只有在入朝时才穿箭袖袍,平时则穿宽襟大袖袍,一般旗人很少穿旗袍。20世纪30年代以来,旗袍逐渐成为汉族的主要服饰。这时,男子的旗袍样式改为直筒袖长衫。女子的旗袍逐渐演变成各色各样的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样式,为汉族妇女所喜爱。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形体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渐渐成了中华民族非常有特色的服装。   满族的马褂是和旗袍配合起来穿的,它的样式很像现在人们穿的地襟小棉袄。圆领、对襟,有开楔,有扣绊,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四面开楔。因为它身、袖较短,冬季可以做成皮的或棉的,套在长袍外面,便于骑马,故名“马褂”。   马褂总的可分为短袖和长袖两类,短袖马褂有对襟马褂、琵琶襟马褂等数种。对襟马褂在乾隆朝以后美名曰得胜褂。相传,满族大学士傅恒领兵征金川,得胜回朝,喜欢穿这种马褂,誉为得胜褂。琵琶襟马褂的襟呈弧形,排扣如琵琶状,故取此名。长袖马褂对襟、身长、袖长,俗称卧龙装。相传,某国相北征,其母怜其文弱,给他缝制了这种长袖马褂,他感母恩,经常穿在身上。后被康熙帝发现,为表彰其孝心,赐名阿娘装,后误传为卧龙装。清朝的皇帝也喜欢穿马褂,多用明黄色,其身边的扈从大臣,御前大臣等也可穿马褂,正黄旗的官兵可穿金黄马褂。黄马褂还是清帝赐给勋臣的重要赏赐。   满族的坎肩,据说是入关以后,从汉族那里学来的,不同的是,满族的坎肩除了御寒以外,也为了装饰和美观,一般在坎肩上都镶有花边,绣有花卉图案。清朝时,坎肩是满族比较时髦的服装,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都要穿坎肩。坎肩的样式也比较多,有对襟、琵琶襟等。其中有一种为八旗子弟所喜爱的坎肩,就是在一定襟的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扣子,套在袍子里面穿更为方便。如果要脱下来,只要解开前面和旁边的两排扣子,不需要脱下袍子,就可以脱下来。八旗子弟一般都喜欢穿在袍子的外面。满语管这种坎肩叫巴图鲁坎肩。巴图鲁在满语里是勇士的意思。后来在坎肩的挎篮处,加了两只袖子,便称之为鹰膀褂子。

14小时前

31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