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移民迁徙的历史背景是

臉驕氣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忧郁的青蛙 2星

共回答了24个问题采纳率:95.5% 评论

徽州,即现在的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三次迁徙高潮主要源于两晋“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两宋“靖康之乱”。

9小时前

26

滒滅世輪回 3星

共回答了389个问题 评论

从东汉末年到唐宋时期,中原士民或避战乱,或躲祸患,纷纷南下徽州,安家定居繁衍子孙,成批迁到这里来定居的大致有三次:一次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3),由于中原战乱频繁,人们纷纷避乱南迁,史称“永嘉南渡”,大约有十万人来到这个地区。第二次是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唐末的黄巢起义,在此期间,不少士族豪强率领家族乡党和佃客、部曲等迁入徽州成为这里的“史迁祖”,第三次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又有一部分官员、地主、黎民到此驻足。

地少人多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为了生计,徽人不得不向外寻求出路。

徽州虽处万山之中,但气候湿润,其物产非常丰富,如杉木,“休宁山中宜杉,土人稀种田,多以种杉为业”;如茶叶,祁门县是山山皆种茶,“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如陶土,“土出婺源,祁门两山”,手工制品,独具特色。徽商在向外谋出路的同时,将自己的资源带出了徽州,也带回了生活必需品。

徽州山区交通不便, 但其境内有新安江, 其支流可与徽州六邑相连通,沿江东下可达杭州,水上运输却十分便捷。北境水阳江、青弋江;西境秋浦河,均流入长江;南境阊江、婺水,南流西折入鄱阳湖;东西境马金水流入浙江金兰盆地,联结闽粤之要冲;东境新安江、武强水,东注钱塘、东海。以上共呈一放射水网,成了徽商挟赀四出的走廊”。水运将大山里的徽州与外界相连。

水运将徽州和当时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地区相连,这为徽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长江三角地区离徽州不远,徽人可以在这里卖出自己的东西,买来想要的东西。由于长江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读书人甚多,所以对于笔墨纸砚、茶叶的需求非常的大。而这些恰恰是徽人所擅长或极为拥有的东西。徽商在这里的商业地位迅速增大。

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随着资本的积累,徽商不再满足于利润较小的商品,他们把注意力放到了食盐上。食盐是人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事关国计民生,又是一种本薄利厚的特殊商品。正因为如此,历来都由官方控制或直接经营,官府对打击私盐不遗余力。明清的大多数年代实行由官方控制食盐销售许可与配额的制度,盐商获得了配额,就有了稳定而丰厚的利润。 徽商在盐业经销上抢到了先机,一度垄断了南方的市场。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人文环境

“中原衣冠”(晋末南渡的士族)迁入徽州,带进来的绝不仅仅是人口、姓氏或域内家庭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徽州植人了新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制度礼仪,等等。在两种文明的碰撞揉合中,改造了山越社会的陈习陋俗,建构了徽州居民新的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一个新的徽州,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自此,徽州迈人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儒家正统观念开始逐渐替代并消磨了古山越文明,科举乃至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人才辈出。同时徽商的宗族观念很重,外出经商总是按地缘、血缘积居。

7小时前

1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