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人心 3星
共回答了382个问题 评论
金属材料表面和环境介质发生化学和电化学作用,引起材料的退化与破坏叫做腐蚀。随着非金属材料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金属材料怍为工程材料使用。从这个现实出发,阴极保护许多腐蚀科学家以及世界著名的腐蚀学术机构主张把腐蚀定义扩大到所有物质(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因此,腐蚀更广泛的定义是:腐蚀是某种物质由于环境的作用引起的破坏和变质(性能降级)。本书的学习仅限于金属的腐蚀。多数情况下,金属腐蚀后失去其金属特性,往往变成某种更稳定的化台物。例如,日常生括中常见的水管生锈,金属加热过程中的氧化等。
按照热力学的观点,镁合金牺牲阳极腐蚀是一种自发过程,这种自发的变化过程破坏了材辑的性能,使金属材料向着离子化或化台物状态变化,是自由能降低的过程。
人类开始使用金属后不久,便提出了防止金属腐蚀的问题。古希腊早在公元前就提出了用锡来防止铁的腐蚀。我国商代就已经用锡来改善铜的耐蚀性而出现了锡青铜。18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为金属材料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凯依尔(Xeir)在1790年详细论述了铁在硝酸中的钝化,从此研究金属在各种介质中破坏的科学才活跃起来。哈尔( Holl)在1819年证明铁在没有氧的情况下是不会生锈的。
德维(Dary)在1824年证明,当没有氧时,高硅铸铁阳极海水并不对钢起作用;在同年他又提出了甩锌保护钢壳船的原理。
电离理论以及法拉第( Faraday)定律的出现对腐蚀的电化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德·拉·李夫<De.La.Rive)在1830年提出了腐蚀电化学的概念(即微电池理论),随后能斯特定律、热力学腐蚀图(pH-E)等也相继产生,并创立了电极动力学过程的理论。到了20世纪初,腐蚀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科学领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我国的腐蚀科学发展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腐蚀科学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于1978年专门成立了腐蚀科学组并组建了腐蚀学术委员会,制定了1978-1985年腐蚀学科发展规划,建立了腐蚀研究机构,同时加快丁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以促进我国腐蚀科学水平的提高。
3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1个月前3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4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6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