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古人归隐现象

呆萌绵妈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我说我爱迩 3星

共回答了385个问题采纳率:99.9% 评论

大多古人归隐,都是有着无可奈何的原因。

谁愿意放着精彩的生活不过,去归隐?

大多数古人本来都有着一身诗书才华,壮志酬酬地寻一明君主,想着当官,为朝廷效力。

朝廷有多少“乌鸦”,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

自己的才华得不到肯定,一身的凌云壮志无处安放,有些古人甚至到了晚年,都没有觐见君主的机会。这一生也就这样过去了。

对他们来说,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逝去了,心里只剩满满的空落落,没有任何期冀。还不如回家种红薯去。

16小时前

8

扣動扳機 3星

共回答了343个问题 评论

为修道。二、为躲避,例如躲避战乱、赋税、劳役、兵役、仇杀等等。其实古代的隐逸生活要比普通大众的生活强出许多,自己开几亩田,没有人管,没有赋税,没有劳役,逍遥自在,粮食蔬菜若有剩余,还可以下山去换点酒喝,或者干脆自己酿酒。而今天隐居却是比较痛苦,因为相对来说,古代的隐居生活比大众生活要强,当代隐居的话,生活却不如普通大众,这在心理上会有对比。在这个意义上说,隐居者的减少倒是一种进步,很多学者在叹息隐居者的丧失,认为是当代人的物欲太强,这话很有道理,但也不绝对,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很好,国家政策很好,没有人逼着去做劳役、兵役、没有苛捐杂税,而且生活很丰富,到处是乐子,根本不必避世。至于修道者,隐居只是一种修行方式,真正得道后,最后还是会入世,因为他不忍心抛弃众生。隐士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成分,即便隐士消失了,但是隐者情怀却会经常叩击我们的心灵,这便是安宁祥和。 关于古代的归隐,有很多种原因,但是我们看得最多的听得最多的也就是从官场归隐,以及名人的归隐。 古代官场归隐派的人又可以分为一种是卸甲归田的还有一种是厌倦官场的黑暗的。 厌倦官场黑暗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但是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陶渊明在归隐山林之后反而越来越多的人登门拜访,名气越大。 历史上归隐山林以致湮没无闻者数不胜数,缘何陶渊明名垂青史收万众敬仰。我感觉这主要与他的成就分不开的。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绝对是东晋历史上的一朵奇葩,自成风格,清新脱俗,如潺潺流水,又如馥郁芬芳,沁人心脾,渗入骨髓。不过陶渊明的卓越成就和他横溢的才华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大人们认可,等他死后才被人们所接受,推崇,直到现在万古流芳。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放光的。这并非作秀,这是一种人格操守,这是心灵的抉择。 归隐归隐,回归自然,隐身于世,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说是逃避也好,说是清高也好,只要内心无杂念,灵台常空明,到哪里其实都是隐居。

14小时前

29

月经王子 2星

共回答了74个问题 评论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真隐士升华自我游弋于自我浩渺无边的内心敢面对时事而不惊慌,处处皆可隐,深居简出低调而智慧。反而很多避世隐居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逃避的心态离世而居,实为“假隐”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人心底深处有着怀才不遇的幽怨寄情于山水。一类功成名就,藏身与世外桃源激流勇退以求自保,另一类基于对时政不满和无力感归于山水避世。当然也有欺世盗名之徒附庸风雅自做姿态玩沽名钓誉之实不在少数。区别就在于;真隐藏于低处风云从容,假隐置身密林却惶惶而动。

11小时前

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