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中令人感动的经典故事和经典场景

精神崩溃 4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不惧舍身 3星

共回答了338个问题采纳率:97.9% 评论

你应该知道的----安幸生的故事

建国初期的天津,安幸生这个名字,是闻名遐迩的革命先驱。

安幸生出生在中河头村,父亲安维礼崇尚“新学”,在当地兴办了三河头小学,他在这所学校里接受了小学教育。安幸生从小就有正义感,谁家有个灾,哪个人闹个病,他看到了都会尽力帮助。有位老农想借他家大车拉一趟庄稼,车把式做不了主,安幸生掏出自己衣兜里的钱,交给车把式说:“这是人家给的租车费,快去吧,把乡亲的活当成我们家的活干,干不好我可不依你。”在麦收和秋收之后,时常有些贫困人家的妇女、孩子出来捡落在地里的粮食,安幸生见到后往往会指着自家的粮堆说:“别捡了,一人给你们一筐,快背回去吧。”所以,大家从心底感激这位有菩萨心肠的少年。

1919年10月,在李大钊指导下,于方舟和安幸生在天津创建继“觉悟社”之后的“新生社”。1924年8月,中共天津地委成立了天津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安幸生任委员长,委员有陶卓然、辛璞田、邓颖超、李培良等社会知名精英。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了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等革命领导人。安幸生与蔡和森等人奉命调到北京,负责恢复北方区委和北京市委的工作,党的机关设在张作霖贴身秘书、中共地下党员董季皋家中。

8月初,安幸生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兼北京市委组织部长等要职。安幸生的优良品格和革命精神得到董季皋女儿董恂如的倾慕,经蔡和森做媒,1927年8月23日,安幸生与董恂这对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喜结良缘。

中秋节前,董季皋从大帅府得到一份从南京传来的“清党”绝密文件,蔡和森、安幸生、董季皋等党组织重要领导者名字赫然在列,组织决定安幸生和董恂如立即转移。安幸生不但没转移,还主动赶到预定地址,把敌人要逮捕人名单和转移事项通知相关同志。党组织和同志们安全了,由于叛徒出卖,安幸生却被逮捕。

安幸生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却始终大义凛然,张作霖恼羞成怒,11月11日深夜下令,将安幸生、董季皋等18位共产党人秘密杀害。安幸生年仅25岁,与董恂如相亲相爱地共同生活,竟只有短短的33天!

1949年12月1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安幸生等18位烈士忠骨安葬仪式。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出席,他表情凝重,缓步走到烈士安幸生夫人董恂如面前,鞠躬致敬,然后紧紧地与董恂如握手,满眼闪烁着泪光深情地说,董恂如同志,我和你一起抬着安幸生烈士到墓地好吗?总理这一举动令在场所有的人为之动容,董恂如一双泪眼惊愕地望着总理,仿佛有许多话要说,却一时语塞。周总理安慰董恂如:你不要哭,我们两人好好抬着我们的战友、同志、亲人吧!

董恂如回忆道:“我抬眼一看总理,他要我别哭,可是他早已泪流满颊了。这个情景嵌入我心中,永远是那么亲切而清晰。今天回想起来,仍然让我潸然泪下。”

敬爱的周总理挥泪抬忠骨的情景深深地嵌入那一代人的心中,安幸生等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仰、赞佩,我们将会永远地铭记、缅怀。

3小时前

16

思念痲朩 2星

共回答了293个问题 评论

诚信感动强盗 得以保全性命汉朝时代,世道混乱,刘平扶着母亲逃难。一天,他出去找食物,却不幸遇上一班饥饿的强盗,强盗抓住他,商量着要把他煮熟吃了。

刘平向强盗们叩着头说:「我今日出来,是为母亲找些野菜吃的,希望你们先让我回去,把野菜给母亲吃了,回来任由你们处置。

强盗们听了,觉得此人有孝心,也很可怜,就放了他。

刘平回去后,给母亲吃饱肚子,安顿好母亲以后,就跪拜母亲说:「我和强盗们约好了,要回去的,不能欺骗他们。请母亲原谅孩儿不能为母亲尽孝了!」于是,刘平又回到强盗们那里,准备让他们把自己煮了吃。

强盗们见他真的回来了,非常吃惊!大家都说:「从前听老人们说孝子、义士如何如何,今日真是眼见为实了。你回去吧,你是孝子,又是守信之人,我们怎么忍心吃你呢?」于是,刘平靠诚信受到强盗们的尊敬,得以保全性命。

儿童与太守的亲密友情汉朝郭伋是个有信用的人。他在并州做太守的时候,与当地老百姓广结善德,彼此感情很深厚。后来他去视察部下,到一个叫西河的地方,只见路上有几百个小孩儿站着,各自骑着竹马,迎接郭伋一行人。

当中有个孩子问郭伋:「大人什么时候,还来我们这里呀?」郭伋太守想了想,算了一下时间,就告诉了他们一个日子。

过了好久,到了那个日子了,郭伋果然又回到西河,但他记错了日期,比约定的日子早了一天。想到怕自己失信于孩子们,郭伋便在路边的野亭里住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才和孩子们准时相见。

郭伋以太守之尊,与竹马儿童在道旁偶尔约期,却不肯失信于儿童,早了一日便宁愿在野亭候期,这真可以说得上是「至信」了。郭伋在这样的小事上,都可以做到「诺行」,他的开布大信可想而知。也就难怪有数百儿童在道旁迎拜太守这样的雅事了。

心有承诺 便应去做汉朝朱晖早年就成了孤儿,但他很有气节,所以成年后,在太学里有个叫张堪的人见到他,就非常信任地握着他的手说:「他日我若死了,希望把我的妻与子托付与你,请您多多照顾他们。」朱晖觉得这事重大,不敢轻易承诺,也就没说什么。不久,张堪果然死了,张堪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贫困。朱晖这时果真亲自去到张家问候,周济张堪的妻子和孩子,十分细心周到。

朱晖的儿子问自己父亲道:「你和张堪以前也不是什么朋友,为何忽然对张家这么好呢?」朱晖说道:「以前张堪曾对我说过知己话,要我在他死后照顾他的妻与子,我在心里已承诺了他,怎么好失信于张堪呢?」古人重信,就是一面之交,一言之托,也终身不忘承诺。他们这么做,不为别的,只因重视心里的信义,而轻视身外的钱物,如此而已。

两友重信义 胜过亲兄弟汉朝时代,有两个很重信义的朋友,一个叫张劭,一个叫范式。他们两个人同在太学里(中国古代的大学)读书的时候,张劭要回家,范式便对张劭说:「两年后的某一天,我一定到你家去看望你,并拜见你的母亲。」后来,到了这个日期,张劭便将范式要到家来的事告诉母亲,他们杀了鸡,备了饭菜,等待范式到来。张劭的母亲半信半疑说:「儿呀,范式离我们家相隔千里远,而且是两年前的约期,你怎么这么肯定范式会来呢?」张劭说:「范式是个有信义的人,一定不会失约的。」到了这一天,范式果真到来了。后来,张劭临死前对妻子说:「范式是个可以托付的人。」果然,张劭死后,范式替他丧葬,并一直保护张家人回到老家临湘。

距千里之遥,历两年之久,定一日之期,一般人都不会相信范式还会守诺,但张劭却深信朋友是守信之人,这也难得是范式的知己了!一个守诺,一个信诺,这种高谊胜过亲兄弟,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呀!

1小时前

2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