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 1星
共回答了122个问题 评论
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为现实主义者。
不得不说,秦桧还是挺有追求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按理来说秦桧我还算是一个官二代,生活上还过得去。他曾经做过乡村教师,不过他对这种现状特别的不满意,他觉得自己的才华不应该埋没在这穷山僻壤当中。
后来,秦桧进入官场,他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在金人攻打汴京的时候,他也坚持过他心中的大义,并且表示,不可答应金人的割地要求。(不排除有作秀的可能性,不过他当时确实反对割地)
后来,秦桧当了金人的俘虏,在那边,他渐渐地明白了,在现实面前,什么理想大义都是狗屁,于是,他开始向现实(金人)低头,并且开始苦练阿谀奉承的功夫,极力的去讨好金人,很快就收获了金人的好感。
在秦桧回到宋朝后,他一边安心了下来,一边也对金人有了一种心理阴影,他开始成为求和派的佼佼者,并且利用阴谋诡计去陷害忠良,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主战派不懂审时度势。在金人的战马之下,秦桧未战就抛弃了所谓的民族大义,秉承“对自己好点”的态度在小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12小时前
忘记呐吩情 1星
共回答了168个问题 评论
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专权期间残害忠良、结党营私、贬黜异己、卖官鬻爵,甚至“挟虏势以要君”,企图架空畏敌如虎的宋高宗,正如南宋大儒朱熹所云“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
在他的前半生秦桧是一个主战派,认为惊人贪得无厌,所以不能和。秦桧曾慷慨上疏,说了四条:一是金人贪得无厌,请求只答应割燕山一路;二是金人狡诈,不能放松守备;三是请求召集百官详细讨论,选择合适的誓书措辞;四是请求在城外设馆安置金使,不让他们进入城门和宫殿。平心而论,秦桧对敌我双方的认识和判断十分准确,建议也是克制、得体、有节。
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对议和还是很抵触。这年十月,赵构再次议和,秦桧说:“臣僚畏首畏尾,多持两端,不能和他们决断大事。若陛下决心讲和,请专与我商议,不要让群臣干预。”赵构不假思索就同意了。秦桧又说:“不要这么着急议和,请再考虑三天。”三天后,赵构进一步表明议和的决心,秦桧又请赵构再考虑三天。三天又三天,秦桧终于确认赵构议和的决心坚定不移,这才正式写下奏章请求议和。
如此看来,秦桧的前半生确实有些骨气,但他自从跟赵构绑在一起,就在卖国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9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3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2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2个月前1个回答
2个月前1个回答
4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