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伶的背景故事是真的吗

遗掉的心跳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偶遇到未来 4星

共回答了42个问题采纳率:97.9% 评论

《赤伶》表达的故事不是真的,这是由后人虚化的一个故事。裴宴之这个人可以在网上找到,他确实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一个戏子,但这个故事不是真实的故事。

从歌名中就可以感受到戏子们真挚的爱国情怀,而舞台下的人看不到往日的色彩,而舞台上的人唱着令人心碎的离别歌曲。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深厚的感情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舞台下的人们、舞台上的人们和裴宴之的爱国故事拉开了序幕。

21小时前

33

忘恋人 3星

共回答了39个问题 评论

是真的。据说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平安县城被日军包围,日军首领酷爱戏曲,京剧名角裴宴之被日军以全县人命相胁被破为日军演出,以飨阵亡将士。裴宴之闻之不发一语,披上红妆、描起眉目。台上唱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台下坐是的“是豺狼虎豹,恶鬼当道”。台外是“国破家亡,哀鸿遍野”。

曲至深处,唱腔越发悲怆,听的人竟恍惚愣神!此刻,裴宴之厉喝一声:“点火!”戏院内门窗紧封,火光冲天,台下敌人慌作一团,怒骂哀嚎,好一派炼狱之景。再看台上锣鼓喧天,台上之角,神情自若,戏腔一开除非天崩地裂,否则必须唱完!转眼间,楼坍塌,声已绝,戏未终,不见水袖,戏里戏外都是客。

位卑未敢忘忧国,谁说戏子无情义!“赤”一字乃是赤子之心、赤胆忠心、赤诚忠勇。裴宴之以孱弱之躯,爱国之情,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灭上百日军,葬身火海,可谓是气盖山河,用生命书写了时代的华章,扛得起名族大义,当得起“赤伶”二字!

19小时前

49

冷子扬 3星

共回答了331个问题 评论

据说裴晏之就是其本名,但是其人不载于正史,民间也没有记录,只有这首歌书写了这么个人。所以是否确有其人,我觉得可能是杜撰的。毕竟如果真有其事,当年抗战时期,肯定会大书特书,作为激发民众斗志的典型。可是建国这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事迹,唯独这首歌说了这么个故事,很难让人信服。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也不是裴晏之说的,是陆游的诗《病起怀书》里的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历史上有气节的文人不少,名伶也有。如梅兰芳。

此外,歌曲中的事迹,我也觉得不靠谱。疑点有

火烧戏楼,不是一个人的事,整个剧团都会殉难,即使当时没死,侥幸活下来的,事后也会被杀。能保证一个戏楼上到老板,下到所有杂役都有这样的气节?就算领头的几个人决定起事,瞒着下面的人。可是各种布置,不是领头的几个人就能搞定的,需要大量人手。而且所有布置,要想全瞒下来,也不靠谱。

舞台起火,观众可不是挨着舞台坐的,而是和舞台有比较远的距离。如果说是在楼下放火,当时那么多兵,竟然完全都没发现?

古代木质建筑,听起来极易起火,实际上没那么容易。大火灾需要几个条件,第一深夜,大多数人睡了,导致火没有在一开始就被控制。第二需要大风,虽然起火后会自然形成大风,但是在起火之初没有大风,也很难形成规模。第三,要在人多的地方纵火,需要大量易燃物,要么是油脂,要么是大量干草。油脂有特殊气味,这个行伍里的人不可能不警觉。而干草需要大量空间堆放,他们看戏之前,难道就没任何人在乎这房子周围堆放的东西?

说是以全县百姓威胁,要其唱戏。这么多生命,用来威胁一个人,那么这个人至少是全县知名度非常高的一个人。他必须具备引领全县民心的能量。不然,用全县百姓来要挟,没意义。用他一个村的百姓要挟都足够了。而有这么大名气的人,正史野史都没有任何记录,这不合理。

歌中的“李香君”,历史上李香君有两个,一个是明朝名妓,从歌词内容可以排除这个人。另一个则是50年代的电影明星,这个李香君1935年出生,十三四岁成名,成名时二战已经结束。日本投降时,她才10岁,显然也不是她。同样,制导了这么大的一个事件,国共的历史资料上竟然也完全没有任何记载,也是不合常理的事情。

宣传爱国是好的,英雄事迹也的确值得宣传赞颂。但是最好是用真人真事来宣传,如果是虚假的,最终反而起负面作用。

所以,歌如果好听,听听就罢了,别当真。一个县啊,不可能没有人记得这两位大英雄吧?他们的事迹,竟然只言片语都找不到。搜一下裴晏之这三个字,最早的记录都是2018年11月的。可信度太低了

16小时前

4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