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隨緣 2星
共回答了77个问题 评论
“上兵伐谋”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而这四个字的意思则解释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让对方没有谋略,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这里的“上兵”则指的是“上乘的用兵之法”,而“伐”则为进攻、攻打之意,“谋”其实指的就是谋略。但是这样的解释似乎也只是大概,或者说没有那么准确。那么要如何理解“上兵伐谋”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呢?
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消灭敌军的主谋,让敌军失去主心骨,失去一个真正能出主意的人。第二种就是打消敌军要打仗的念头,也就是说,让他不想打了,直接和谈。那么又该如何去理解这两种解释呢?
第一种:伐掉敌军主谋
试想一下,如果一支军队失去主谋,那么这个军队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者说,一支军队失去了能出主意的那个人,那么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结果显而易见,都是以失败告终。在东汉年间,著名的开国名将寇恂,去讨伐一个拥有数万人的叛将“高峻”。以前汉军攻打了整整一年都没有将高峻打败,而这一次寇恂的讨伐大军一到,高峻就开始慌了,赶紧派遣自己的军师“皇甫文”以使者的身份去见寇恂,想伺机讨好一下寇恂,也能顺便打听点消息回来。但是谁知道,这个皇甫文刚进寇恂的军营,就被寇恂下令推出去斩了。然后还让他的副使者回去告诉高峻:“他的军师没有礼貌,已经被我杀了!如果他要投降,那就赶紧投降;如果不投降,那就守着吧,迟早也得被我灭了!”
果然过了不久,高峻就率军投降了。但其实,你仔细看看,似乎寇恂并没有用到什么太过高明的计谋,只是将高峻的军师杀了而已。再说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自古的规矩,但是寇恂却啥也不说就将他杀了,最可气的是还让高峻投降。这样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呀,但是为何高峻还是投降了呢?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他已经失去了那个能为他出主意的人,高峻不知道寇恂军中的虚实,再说军中没有一个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人,他就是必败无疑,如果不投降,那就是死路一条。
后来寇恂也解释道:这个皇甫文是来查探我军虚实的,“留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所以如果放他回去,那么对自己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还不如将他杀掉,使得高峻失去主心骨,这样一来他就没有胆子和我们打了。这就是所谓的上兵伐谋,寇恂伐掉了高峻的谋,而这个谋就是皇甫文本人。
古代战争
第二种:伐掉敌军想打仗的念想
这种说法就相对来说比较高级一些了,因为打仗实际上就是利益相争,无论是为了土地还是为了钱财,实际上本质就是利益相争。那么两军交战就是决定利益偏向的最好手段,但是如何做到取胜于敌人呢?实际上最好的胜利就是“不战”,打掉对方的战争念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兵伐谋”。而我们在“折冲樽俎”这个成语的典故中就能很好的看出这一条。
所谓的“折冲樽俎”,实际上就是指在酒席之上就把敌人的兵马给斥退了(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想去攻打齐国,于是晋平公就派遣范昭作为使者去打探一下齐国的虚实,看看它的防务情况等。当范昭来到齐国时,齐景公便高兴的大摆筵席,为他接风洗尘。酒至半酣的时候,范昭说:“我想喝大王杯中的酒,不知道可不可以?”齐景公立马说:“这有何不可?”随着叫人将自己杯中的酒倒给了范昭,范昭端起酒杯一口就干了。酒喝完以后,侍从们开始重新斟酒,这时候就被齐国的大臣晏婴止住了,说:“且慢,给国军换一个杯子。”这下范昭就很不高兴了,喝了一会儿便装醉说: 我想跳个舞,给我奏成周之乐。” 乐师们就说,我们这儿没有人会演奏大人说的周之乐。
几个回合下来, 范昭被搞得面红耳赤,没有面子,于是便匆匆的回去了。
“上兵伐谋”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而这四个字的意思则解释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让对方没有谋略,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这里的“上兵”则指的是“上乘的用兵之法”,而“伐”则为进攻、攻打之意,“谋”其实指的就是谋略。但是这样的解释似乎也只是大概,或者说没有那么准确。那么要如何理解“上兵伐谋”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呢?
武圣孙子像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消灭敌军的主谋,让敌军失去主心骨,失去一个真正能出主意的人。第二种就是打消敌军要打仗的念头,也就是说,让他不想打了,直接和谈。那么又该如何去理解这两种解释呢?
第一种:伐掉敌军主谋
试想一下,如果一支军队失去主谋,那么这个军队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者说,一支军队失去了能出主意的那个人,那么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结果显而易见,都是以失败告终。在东汉年间,著名的开国名将寇恂,去讨伐一个拥有数万人的叛将“高峻”。以前汉军攻打了整整一年都没有将高峻打败,而这一次寇恂的讨伐大军一到,高峻就开始慌了,赶紧派遣自己的军师“皇甫文”以使者的身份去见寇恂,想伺机讨好一下寇恂,也能顺便打听点消息回来。但是谁知道,这个皇甫文刚进寇恂的军营,就被寇恂下令推出去斩了。然后还让他的副使者回去告诉高峻:“他的军师没有礼貌,已经被我杀了!如果他要投降,那就赶紧投降;如果不投降,那就守着吧,迟早也得被我灭了!”
果然过了不久,高峻就率军投降了。但其实,你仔细看看,似乎寇恂并没有用到什么太过高明的计谋,只是将高峻的军师杀了而已。再说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自古的规矩,但是寇恂却啥也不说就将他杀了,最可气的是还让高峻投降。这样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呀,但是为何高峻还是投降了呢?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他已经失去了那个能为他出主意的人,高峻不知道寇恂军中的虚实,再说军中没有一个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人,他就是必败无疑,如果不投降,那就是死路一条。
后来寇恂也解释道:这个皇甫文是来查探我军虚实的,“留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所以如果放他回去,那么对自己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还不如将他杀掉,使得高峻失去主心骨,这样一来他就没有胆子和我们打了。这就是所谓的上兵伐谋,寇恂伐掉了高峻的谋,而这个谋就是皇甫文本人。
古代战争
第二种:伐掉敌军想打仗的念想
这种说法就相对来说比较高级一些了,因为打仗实际上就是利益相争,无论是为了土地还是为了钱财,实际上本质就是利益相争。那么两军交战就是决定利益偏向的最好手段,但是如何做到取胜于敌人呢?实际上最好的胜利就是“不战”,打掉对方的战争念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兵伐谋”。而我们在“折冲樽俎”这个成语的典故中就能很好的看出这一条。
所谓的“折冲樽俎”,实际上就是指在酒席之上就把敌人的兵马给斥退了(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想去攻打齐国,于是晋平公就派遣范昭作为使者去打探一下齐国的虚实,看看它的防务情况等。当范昭来到齐国时,齐景公便高兴的大摆筵席,为他接风洗尘。酒至半酣的时候,范昭说:“我想喝大王杯中的酒,不知道可不可以?”齐景公立马说:“这有何不可?”随着叫人将自己杯中的酒倒给了范昭,范昭端起酒杯一口就干了。酒喝完以后,侍从们开始重新斟酒,这时候就被齐国的大臣晏婴止住了,说:“且慢,给国军换一个杯子。”这下范昭就很不高兴了,喝了一会儿便装醉说: 我想跳个舞,给我奏成周之乐。” 乐师们就说,我们这儿没有人会演奏大人说的周之乐。
几个回合下来, 范昭被搞得面红耳赤,没有面子,于是便匆匆的回去了。
13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1个月前2个回答
师傅们 吉利帝豪EC715防盗系统里面始终有个故障码 收不到发动机电喷的请求信号检查R线束 的码
4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2个月前9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