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记忆中的农耕用具

彼嘿此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只喜欢撩你 2星

共回答了206个问题采纳率:97.8% 评论

1

箩筐

用竹篾编制的圆形篾制品。主要用于从地里收粮食回家或用来盛装所需晾晒的粮食。箩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使用,尤以西南地区为盛,是农村生活的必备工具。如今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只是用的人越来越少了。

2

独轮车

独轮手推车是一种简单的运载货物载人的传统农用工具,在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独轮车的雏形,史书上称为鹿车,三国以后,独轮车在民间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活中,史料《天工开物》有详细描述,至于独轮车的发明者,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结论,有人偏证独轮车是从诸葛亮的木马牛流演化而来,也多为一家之言的臆断。

3

纺车

纺车是采用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等原料,通过人工机械传动,利用旋转抽丝延长的工艺生产线或纱的设备。纺车通常有一个用手或脚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

4

捣臼

古代捣谷碾米等粮食加工的必要器具。也是以前在农村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具,你的爷爷奶奶可能就用它舂米做过年的年糕。

5

簸箕

有两种物品被称作簸箕,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来搬运稻谷等杂粮。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

它的优点是窝深、掌平,簸箕不撒粮食和簸物。在农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备之物,一张簸箕用得爱惜点可以用人老几辈子,最少也可用十几年。

6

蓑衣、斗笠

最早的时候,农村没有雨伞之类的东西,下雨了时这个蓑衣斗笠就是必须品了,这个历史沿革也比较久,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

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

7

稻桶

稻桶是一种用来脱粒的传统农具,半个世纪以前,在早稻、晚稻收割时节,总能看到有农民轮流用稻桶甩打稻谷。

有的底部装有H型的很粗的平行竹档,称“稻桶拔”或称“泥拖”,目的是方便在水稻田里拖行;如果稻田干枯,就不需要“稻桶拔”,用手一拉,稻桶拖行也较轻松。

8

扇车

扇车主要用于清除谷物颗粒中的糠秕,由车架、外壳、风扇、喂料斗及调节门等构成。

工作时将粮食放进上边的喂料斗,手摇风扇,喂料斗下边就有风吹过,开启调节门,谷物在重力作用下会缓缓落下,密度小的谷壳及轻杂物被风力吹出机外,而密度大饱满的谷物,直接流出在下边出料口。这样,就把糠秕与谷物分开。

9

木犁

以牛牵引用于翻土,犁铧、犁壁为铁制,余皆木制。2000多年以前西汉的农具图谱,便有的犁的记载。

一张犁铧,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再配上一个横8形的犁辕,无论是入土角度,还是翻土曲线的牵引点的选择,完全符合力学原则。

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了几百种机引犁,而它们的主要结构、基本设计,也跳不出西汉木犁的基本原理。

10

竹耙

用竹子做的耙子,前面的耙齿用火烤使之尖部弯曲,冷却就会固定。过去农村家家种稻谷,大家会挑一个好天气,在村子的宽阔地上用竹耙把稻谷摊平,让稻谷充分晒干。场面非常庞大,稻谷摊在地上,黄灿灿一片,十分壮观。

11

升子

民间称量和盛放粮食的工具,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十升为一斗,一斗粮食三十斤”,那么一升约合为三斤,升子现在已经基本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成为难得一见的民俗旧物。

12

药碾子

主要用来加工中药材,尽管如今新一代中药研磨机广泛应用,但是古老的中药碾子仍在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木耙

木耙利用自然树枝削成,一端为长柄把手,一端为直角削尖,以便耙地。是播种时用来开沟挖渠兼可除草地简易农具。

14

手扶拖拉机

手扶拖拉机,是流行于中国乡镇的一种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其小巧灵活且动力强劲的特点使其很受农民的欢迎,转向主要靠左右两个扶手的离合器,不同于方向盘。

在左右任何一轮的离合分离时,其对应的车轮静止不动或速度下降,另一轮速度不变,从而达到转向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坡时,和平路的转向操作正好相反;高速行驶时转向,离合分离的时间绝对不能太长,否则易出安全事故。

15

牛耙田,就是用耙这一传统农具把土块弄碎并给予平整,说白了就是碎土、平地、起浆以覆盖绿肥和土杂肥。

16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是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其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7小时前

1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