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燕 3星
共回答了367个问题 评论
橹,拼音是lǔ,是一种古代发明的仿生鱼尾,安装在船尾,左右摆动可使舟船像鱼儿摆尾那样前进。安在船边像鱼鳍那样划动的船桨,古文献有时也称为“橹”。“橹”字从木从鲁,或可据此理解为“鲁国的木盾”。
详细字义:
1、为避免混淆,古人也将船用仿生鱼尾写作“艪”。
2、木制的仿生鱼尾。出自《左传·襄公十年》:“蒙之以甲以为橹。”
3、顶部没有覆盖的远望楼。出自《孙子·谋攻》:“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杜牧注:“轒辒,四轮车,排大木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木石所不能伤,今所谓木驴是也。”
4、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出自《释名》:“在旁曰橹。”
5、百越语言,“橹”、“鲁”、“艪”皆是船之古音。当代我国壮语依然称呼船为“橹”音。有学者认为,鲁国就是一个尊崇船的国度,并以之为标榜国名。
相关词语:橹楯(大盾)、橹子(方言:手枪)、楼橹(古时军中用以侦察、防御或攻城的高台)、橹巢(上古人类的居处)、橹棹(橹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橹人(船工)、橹声(摇橹声)。
2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3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2个月前1个回答
3年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