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的想法 1星
共回答了183个问题采纳率:95.8% 评论
原因如下:
1、有共同的理想。
公元655年武则天当上皇后,为稳固统治,重视百姓的生活,弱化贵族的权益。这一点,狄仁杰和武则天不谋而合。狄仁杰断过17800起案子,几乎都得到武则天的支持。
2、武则天重视人才,史称君子满朝。
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时候,狄仁杰看到旧贵族是正统的存在,但他们忽视天下百姓,而武则天就从这一点上下手,从下而上,获取民心和人才。
3、武则天有识人之能。
狄仁杰早年不得志,最高是个县令,是武则天把他提拔为宰相,很配合狄仁杰施政,往往都是以狄仁杰的意见为主,即便是武则天的男宠也不敢在他面前造次。武则天尊重、敬畏、信任狄仁杰,君臣二人更像是朋友。
4、武则天有救命之恩。
狄仁杰卷入来俊臣制造的诬陷案,狄仁杰写诉状转交武则天,最终获得释放。武承嗣多次要杀掉狄仁杰,都遭到武则天的反对,不久重新启用,委以重任。
5、为了复兴大唐。
狄仁杰一生都在维护大唐,最后劝武则天把帝位还给李家。705年狄仁杰的弟子张柬之发动政变,唐中宗复辟,追赠狄仁杰为司空,710年唐睿宗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747年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被唐玄宗配享太庙,附祭于中宗庙廷。他们一致认为狄仁杰是大唐复国的忠臣。
17小时前
理甴艮呦稚 2星
共回答了243个问题 评论
狄仁杰效忠的不是武则天,而是整个大唐帝国,大唐百姓。
在狄仁杰的一生中,其实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如何恢复李氏王朝。
而大周初期,武则天风头正劲,志满意得,并且有一大批忠义之士追随效忠她,是断断不会听得进去任何不利于自己帝位的建议。
狄仁杰智商情商奇高,所以此时此刻,他所做的就是如何取得武则天信任,并升至高位。只有取得武则天信任,才能有机会把自己的思想慢慢渗透给武则天;只有升至高位,才能有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共同恢复大唐李氏王朝。
万事俱备时,机会来了。武则天准备立武三思为太子,征求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回答说:“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意思是说将来祭祀武则天的是庐陵王,而不是武三思。只凭这一句话就打动了武则天。
如果狄仁杰不效忠武则天,如何有机会去劝谏武则天传位于庐陵王李显呢?狄仁杰其实就是大唐李氏埋在武则天身边的一颗棋子。
23小时前
不忘家驹 1星
共回答了120个问题 评论
出生阶级。武则天本人就是庶族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且自她参政以来就实施进步庶族地主地位的政策,这也是武则天可以获得胜利的主要起因之一。狄仁杰也是庶族地主出生,效忠本人所属阶级的代表是很正常的。
士为知己者死。由于狄仁杰的出生庶族,再加上性情刚正,所以早年有些脱颖而出。是执政的武则天将狄仁杰选拔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宰相,倚为“股肱亲信”。武则天尊称狄仁杰为“国老”,特许他可不行跪拜之礼。所谓“士为知己者逝世”,武则天对狄仁杰如此“知遇”,狄仁杰又怎样不会誓逝世效忠呢?
信服武则天的才气。狄仁杰十分擅长发明人才,像起初的开元名相姚崇、宋璟等人都是他引荐的,有“天下桃李,尽出狄门”的佳誉。如此识人的狄大人天然也能看出武则天具备的“千古一帝”特征,是值得本人效忠的明君。
为天下斟酌。由于狄仁杰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所以不能许可因颠覆武则天引发天下大乱。况且武则天就算当了皇帝,也并不意味着大唐的消亡。只有办法妥当,完整可以用战争方法“复李唐神器”。而狄仁杰要实现这种战争过渡,就必需效忠于武则天。
效忠武则天而非武氏家族。狄仁杰是把武则天当做李唐的“称制太后”,而不是武周的“真命天子”。大唐的“少主”没能耐,只能让当妈的进去管事了。而作为大唐忠臣的狄仁杰效忠于大唐的主母,在思维和礼法上都没有什么问题。狄仁杰是效忠于武则天,但绝不是效忠于武家。因而狄仁杰始终倡议武则天传位给李姓的儿子,而不是武姓的侄子。
当上宰相后的狄仁杰凭仗本人的势力和影响力,将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等忠于唐朝的大臣支配在关键地位上。在谢世之前,狄仁杰还吩咐本人的接班人张柬之做好政变的预备,应对武则天转变传位给儿子的支配。起初颠覆武则天的的“神龙政变”,实践上是狄仁杰生前一手谋划。
8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3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3个回答
3年前1个回答
3年前4个回答
4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2个月前3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