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书法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

几分感慨 2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北橘相许 1星

共回答了159个问题采纳率:92.8% 评论

王献之自幼聪颖过人,在父亲王羲之口传手授之下,书法进步很快。他不满足于父亲一家之书风,转学张芝草书。由于他的审美跟父亲不一样,认为父亲字体呆板,曾劝其父改体未果。于是他在父亲内擫的笔法上反其道而行之,创外拓笔法。并将行书、草书揉合在一起,且连绵不断。后世称为"破体书"。破体一词在徐浩《书论》中出现,意思是介于行、草之间为多体兼容式的书体。

由于唐大宗的偏好,推王羲之至书圣地位,至使王献之书作从《宣和书谱》收录的80余件,逐渐消失,至今仅存7件。学王献之的人数也远不及学王羲之的人数,学献之破体书而有成就者,仅张旭、怀素、米芾、王铎等寥寥数人。破体书的称谓也被代之以行草书。

15小时前

25

高贵高贵 3星

共回答了38个问题 评论

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巨大而又深远的书法大家,字子敬,祖籍琅玡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官员,“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他和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分称“大王”、“小王”。又同钟繇、张芝、王羲之合称书中“四杰。”他在王羲之之后,在书法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法时代,曾经独领风骚,风靡一时。是王羲之之后重要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王献之自幼跟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后期兼取张芝,別为一体。王献之天资聪明,胸有大志,学书刻苦,善悟,并具创造精神。

王献之的书法特点是“外拓”。什么叫外拓?拓就是“推”的意思。外拓,就是向外开张。再就是王献之的“一笔书”。什么是“一笔书”?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连绵相连,如蛟龙穿云一气呵成。为了加快书写速度,把字有韵味有节奏巧妙连起来书写,逐渐突出了高效潇洒別具一格的草书风范。

献之父王羲之,也对草书非常痴迷,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龙飞凤舞地写字,但是,王羲之也只能做到“小草”字字独立不连绵的程度。而王献之的″一笔书"对草书的重要贡献与发展意义在于,书写中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与思维速度一致。书写高效且更具有舞蹈般的艺术观赏性。

欣赏传世名帖《鸭头丸》、《中秋帖》此起彼伏已美不胜收。王献之草书之大美特点已与王羲之有很大的不同。其全面的书写实力彰显的大家风范和创造性己令其卓然鹤立于千古书坛!

关注《吴自强书画艺术》,看古今书画精彩问答。

13小时前

40

溫柔演技 1星

共回答了196个问题 评论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东晋书法家,他继承家法,并有所创新,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小时候聪慧过人,言行举止都像大人,他性格高傲豪迈,狂放不羁。有一次他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两位兄长见了谢安大多谈一些庸俗家常的事,王献之除了见面寒暄,并不插话。他们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哪个最好?谢安说,年纪小的好。客人问原因,谢安说:“贤人寡言少语,因为他说话少,所以知道他好。”

王献之曾经和王徽之同住一间屋子。一日晚,屋内忽然起火,王徽之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慌忙逃出。王献之却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唤来仆人,扶他出去。

谢安非常赏识王献之,聘请他为长史,进而又封为“卫将军”。谢安曾经问王献之:“您的书法与令尊相比怎么样?”王献之回答:“本来就不相同。”谢安说:“外面的议论不是这样。”王献之回答:“别人哪里知道。”表现了他豪迈不羁的个性。

王献之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偷偷地从背后夺他的毛笔,没有夺下来,感慨地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很大名声的。”王羲之从他执笔牢固,知道他练字确实是专心致志,一意于书,这对一个儿童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王献之虽然跟着父亲学习,师承家法,但他却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追流溯源,直接学习钟繇、张芝的书法,因为王羲之本人也是从钟繇、张芝的书法中吸取营养的。

正因为王献之能够突破家法的规矩,追流溯源,所以才能对王羲之的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发展。这是王羲之的几个儿子都善书法,而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学习秦篆笔法,这是他的高妙之处。

王献之的楷书字画秀媚,用笔劲利瘦硬,笔势外拓,神态萧疏,毫无俗气。可以说,楷书发展到王献之时代,已经变得比较纯正。

王献之的行书和草书,初学家父,后法张芝。他不仅兼容了二家之长,而且凭着自己的才能见识,于行书、草书之外别创一体。这种书体既像草书那样流便简易,又像行书那样转折顿挫,即今天所谓的行草书。东晋之时,行书和草书一般都是章草体,王献之新书体的创制,在当时确实是大胆之举,许多人对此都难以接受。比如非常欣赏王献之的谢安,对他的行草书就十分厌恶。但是王献之的变革经受了时代的检验,逐渐为人们所看重。它符合审美情趣,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影响越来越大。

王献之的书法深受父亲王羲之的影响,到后来,王献之的艺术创作逐渐成熟,并最终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由晋末到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中,王献之的影响一度超过了父亲。

王羲之的楷书融入他的平生所博览的秦汉篆隶的不同笔法,因此显得古质瘦劲。相比之下,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妍润圆腴,颇多世俗之风。

在草书上,王羲之虽称今草,但大多字字独立,没有完全摆脱章草的笔法体势;而王献之将今草连绵不断的气势与流美便易的行书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比较流便的行草体,从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完成了从章草到今草的变化。王献之的这种行云流水般的“一笔书”,直接开启了唐代狂草艺术的先河。

王献之在楷书、今草和行草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后世的公认,因此与其父并称“二王”。

11小时前

38

阑珊何以堪 2星

共回答了86个问题 评论

王献之书法的发展轨迹基本如下:

一、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二、鸭头丸帖

三、中秋帖

四、授衣帖

五、十二月帖

六、廿九帖

七、其他诸帖:

王献之留下来的墨迹非常少,在《淳化阁帖》中录有其字帖73件,《宣和书谱》中有80余件。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都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7小时前

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