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缨典故

北极光很美 1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爱甲乙丙丁 2星

共回答了279个问题采纳率:98.7% 评论

 【出典】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楚辞·渔父》:屈原于江潭遇渔父,他没有接受渔父要他“与世推移”的劝告,“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释义】 濯缨意为洗涤冠缨。楚地古歌谣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语,《渔父》中的渔翁隐居自乐,曾引此歌,劝屈原适应现实,隐退自全;后因以“濯缨”比喻超脱尘俗,清高自守。

7小时前

3

禽始皇 4星

共回答了409个问题 评论

春秋时期楚庄王一次大宴群臣,直喝到日落西山,又点起灯烛继续喝。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宫中的灯烛全部吹灭。这时,一个喝得半醉的将军忽然拉住了一位妃子的衣服。

妃子大惊,摸着这个人的头盔,折断了他头盔上的帽缨,大喊:“大王,有人想趁黑侮辱我,我已经折断了他的帽缨, 拿在手上,请一会儿点灯后看谁的头上没帽缨,问他的罪!”

5小时前

2

慾朢太濃 2星

共回答了225个问题 评论

有一日,楚庄王兴致大发,要大宴群臣。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庄王又命点上蜡烛继续喝。群臣们越喝兴致越浓。忽然间,起了一阵大风,将屋内蜡烛全部吹 灭。此时,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将乘灯灭之际,搂抱了楚庄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际,折断了那位武将的帽缨,然后大声喊到:“大王,有人借灭灯之机,调戏侮 辱我,我已将那人的帽缨折断,快快将蜡烛点上,看谁的帽缨折断了,便知是谁。

正当众人忙与准备点灯时,楚庄王高声喊到:“今日欢聚,不折断帽缨就不算尽兴。现在大家都把帽缨折断,谁不折断就是对我的不忠,然后我们大家痛饮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缨折断以后,才重新将蜡烛点上,大家尽兴痛饮,愉快而散。此后,那位失礼的武将对楚庄王感恩不尽,暗下决心,自己的人头就是楚庄王的,为楚庄王而活着,对楚庄王忠心耿耿,万死不辞。后来,在一次生命危机关头,就是那位失礼的武将,拼着性命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以一时的忍让原谅,换取了自己的一条性命。

总结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瀑布心理效应”。 楚王很聪明,知道江山比美人重要。要真是让这位将军丢了面子,说不定这位将军从此后琢磨着怎么让主公丢江山了。相反,我保住了你的面子,你自然也要保住我 的江山了。楚王的一句“大家开怀畅饮,何不将帽缨都摘下啊?”,听在别的大臣耳中没什么,可是到了那个非礼大王妃子的将军耳中那可就不一样了——大王这是为了顾及我的面子才有此言的。如果楚王当时为了女人攥着帽缨扯着嗓子喊“谁的!谁的!”,这位将军估计立刻弑君的心都有了。所以,楚王算得上是心理学博士了,这一招“瀑布心理效应”用的真是呱呱叫。

2小时前

33

奈何离歌 3星

共回答了380个问题 评论

春秋时,楚庄土与群压会宴,到黄昏酒兴正浓之时,忽然灯烛吹灭,有人趁机牵美人的衣裳,美人顺手将其帽带扯了下来,对王说:“刚才独灭,有人牵我的衣裳,我顺手把他的帽扯了下来,请点灯火上来,看谁的帽带断了。”

庄土说:“请人饮酒,客人因醉失礼可以原谅,为什么要显示出妇人的威风而侮辱宫史呢?”

于是对左右说…今天与我饮酒,不把帽带扯断不为欢乐。"于是群臣都把帽带扯了下来,后点灯火,群压尽欢而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楚庄王顾及了他人的自尊,维护了他人的面子,没有追究被折缨之人,显出了其高明之处,三年后,晋与楚交战,有一人常在楚庄王面前保护于他,五斗五合打退敌人,最后取胜,庄王问他是什么人,他说:“我就是那天晚上被美人扯断帽带的人”。很有意思吧!

22小时前

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