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栀子 2星
共回答了225个问题采纳率:92.7% 评论
桃花,蔷薇科植物,落叶乔木,主要分果桃和花桃两大类。桃树叶呈椭圆状披针形,叶缘有粗锯齿,无毛;树干灰褐色,粗糙有孔;核果近球形。性喜光,要求通风良好;喜排水良好,耐旱,畏涝。桃花有白、粉红、红等色,重瓣或半重瓣,花期三月左右。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桃元素出现得很早。在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中,追赶太阳的
夸父
临死时,抛掉手里的杖,那杖顿时变成了一片硕果累累的桃林,以便后来追求光明的人们解渴。由此可见远古先民们对桃的深厚感情。而《诗经》中也多次出现了桃的意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更是直接点出了桃花意象。桃花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能疏通经络、滋润皮肤,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相传南朝
陶弘景
坚持服用桃花,所以面色就像桃花一样红润光泽;而从北朝开始,民间就流传着以桃花白雪相和洗面的美容秘方;隋时宫廷还流行将胭脂和粉按一定比例调和而化成的“桃花妆”。古往今来,描绘桃花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美丽鲜艳的桃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织就了一条繁华的锦缎,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春天的传说。
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唐代诗人
吴融
的这首《桃花》将桃花盛开时灿烂繁华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天真烂漫的桃花开满枝头,娇艳的色彩就像要将春天燃烧起来似的。这蓬勃的生命力是属于桃花的独特魅力。诗人在尾句设问祈盼,希望桃树能够结出千年的果实,将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之功展示于人间,造福人们。人面桃花相映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说起桃花,许多人都会想起唐代诗人
崔护
的这首名诗《题都城南庄》。而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据唐人
孟架
《本事诗》中记载,当年崔护
考进士未中,于清明节前后,独自到长安城郊南庄游玩。他走到一处人家门前,之间隐隐约约院子里桃花盛开得正好,四处寂静得仿佛无人在家。崔护不禁敲了敲门,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他一眼,问道:“是谁啊?”崔护连忙报上自己的姓名,并说:“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口渴,想来求点水喝,望姑娘行个方便。”那女子进屋端来一杯水,打开门,将崔护迎进门里,让他坐下喝水。
崔护这才细细打量起这女子,发现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很有气质。女子一个人倚着小桃树静静地站立着,似乎对客人怀着极为深厚的情意。崔护用话引她,她却只是默默无语。两个人就这么相对无言,互相望着对方。良久,崔护起身告辞,女子将他送至门口,似乎欲言又止,却又什么也没说就回了屋里。崔护只得恋恋不舍地怅然而归,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绝不再来见这个女子。
可是,思念岂是人力所能克制。第二年清明节的时候,崔护忽然忆起那个桃花树下地女子,一时无法自持,便直奔城南去找她。然而,他到了那里一看,虽还是当年同样的院落门庭,可门上已上了一把大锁。失望不已的崔护便在左边的一扇门上题下了这首《题都城南庄》。
过了些日子,崔护放不下思念,又去了城南寻找那位女子。这一回,他隐约听到门内有哭声,便叩门询问。一位老人走了出来,说:“你是崔护吗?”崔护答道:“在下正是。”老人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崔护一头雾水,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
老人说:“我女儿已经成年,知书达理,尚未嫁人。自从去年以后,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经常深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我陪她出去散心,回家的时候,她看到左门上有题字,读了之后一直闷闷不乐。没多久爱就生了一场大病,绝食几天便死了。我年纪大了,只有这么个女人,之所以迟迟未嫁,是因为我想给她找个可靠的君子,好使我终身有托。没想到,如今她竟先我而去。这不是你害死她的吗?”
老人说完,又扶着崔护大哭。崔护听了前后缘由,也感到十分悲痛,便请求进屋去祭拜亡灵。死去的女子安详地躺在床上,仍然是生前的模样,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崔护忍不住抱起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边哭边说:“是我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奇迹发生了,过了一会儿,女子竟然睁开了眼睛,死而复生!老人与崔护都惊喜不已,原来爱情的力量是这么神奇。这个故事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老人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爱情故事深受中国古代人民的喜欢,多次被改编为戏曲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明人
孟称舜
所著《桃花人面》,其于一九五一年被改编为越剧,有了新的艺术生命。而“人面桃花”也称为诗词歌赋中经常出现的典故。其或用于赞美春日景色,如宋王洋《携稚幼看桃花》:“人面看花花笑人,春风吹絮絮催春。”或用于表达对往昔恋情的追忆,如宋
柳永
《满朝欢》:因念秦楼彩凤,楚馆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忆欢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门悄悄,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
词中的“彩凤”和“朝云”都是词人曾经爱恋的歌女。当日欢笑已成往昔,如今人面桃花,却是物是人非。
桃花得气美人中
垂杨小院秀帘东,莺阁残枝未相逢。
大抵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这首绝句为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
柳如是
所作。清冷寂静的开首,让人误以为这又是一首女儿伤春之作,然而末句却出人意料地徒然翻起:烟雨蒙蒙的暮春,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正独自漫步于青苔小径上,眼前之路似已走到尽头,而回身一看,忽然发现那早已开败的桃花又徒然怒放,灿若云霞。也许,那树上桃花正是得到了美人气息的滋养,因而才盛放的吧。柳如是
曾与明末著名文人陈子龙
有过一段感情,据考证,这首诗与陈子龙的诗作有呼应之处。美人笔下的桃花,应该还象征着过去美好而幸福的爱情吧。桃花美人相互映照的情景自然是美不胜收的,灿烂娇媚的桃花也许是最适宜用来形容女性的花卉。
春秋时候,陈国的公主
息妫
,先嫁与息候,后息为楚所灭,息妫被迫称为楚国王后。这名美貌过人的女子命运多舛,却与桃花缘分不浅。传言她出生时额上即带着桃花胎记,彼时虽是深秋,满园桃花却逆时盛开。她死后葬于“桃花涧”旁,又被后人称为“桃花夫人”。宋人徐照
有《题桃花夫人庙》一诗,开首即言:“一树桃花发,桃花即是君。”俨然将桃花与美貌的息夫人看成一体。宋
虞通之
的《拓记》还记载了一件奇事。相传有个叫阮宣的人,家里有一株桃树。一天,桃花盛开,华美灿烂,阮宣情不自禁地赞叹了几句。谁知,就是这么几句溢美之词,竟惹怒了善于妒忌的妻子武氏,她大发雷霆,命人下刀将树砍掉,还非得把桃花都踩烂了踩善罢甘休。
仅仅是几株桃花,居然能引起妻子的妒忌之心,可见在古人心中,桃花本身包含着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蕴。
桃花盛开时极为灿烂明媚,然而花期相当短暂,前后只有十五天左右。清人
李渔
即曾言:“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丛丛凋谢的桃花不禁令人联想到红颜易逝。《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
林黛玉
就曾感伤与凋落满地的桃花花瓣。为了让落花不被人糟蹋,她将它们装在绢袋之中,埋在土里,成一花冢,这一情节即著名的黛玉葬花。黛玉
还作了一首《葬花吟》,既写给凋落的桃花,也写给无依的自己。这首《葬花吟》当属《红楼梦》中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其中多有名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漫天飘零的落花,不禁令黛玉产生了深刻的共鸣。鲜红的颜色褪去了,芬芳的香味消失了,有谁对它同情怜惜?而红颜衰老的那一天,恐怕也是如此吧。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桃花明年可以再度开放,那么闺中的青春呢,只是一去不复返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桃花一年遭受了多少风吹雨打,那刀一样的寒风,剑一般的严霜,一直无情地摧残着花枝。盛放的花期如此短暂,明媚鲜艳的花朵,能够支撑多少时候?一旦枯萎凋谢,就再也无处寻觅。其实,女子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性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认为,以土掩埋是落花最好的归宿,洁净地诞生,就洁净地化为乌有,这比流落在污泥脏水中要强上千百倍。可是,今日有她来埋葬这些凋落的花瓣,等她离世的时候,又有谁来埋葬她呢?春尽花落之时,就是红颜老去之时。而总有一天,花落人亡,两不相知。
这首《葬花吟》中蕴含着无尽的悲伤,全由匆匆凋落的桃花而起。伤春的人们,看着这转瞬即逝的灿烂,不禁发出时光易逝的感慨。
桃花与女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难以一时道尽的。直到今天,人们还以“面若桃花”形容女子的脸庞像桃花一样明媚可人,或以“桃花运”来表示男子得到女子的特别爱恋。桃花如佳人,佳人似桃花,都是春日盛放的红颜。
妖艳桃花自有德
从古到今,桃花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唐朝玄宗皇帝
就特别喜欢与杨贵妃
一起欣赏桃花。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有一次,唐玄宗与贵妃在树下设宴,玄宗看着盛开的千叶桃花,不禁称赞道:“不止是萱草能使人忘忧,这桃花也能使人销恨哪!”还有一次,玄宗特地摘下一朵新开的桃花插在杨贵妃的宝冠之上,并说:“这桃花特别能助娇态。”言语之间,尽是宠爱之情。唐代民间种植桃花的情况很普遍,
高适
有“时代种桃李”之句,独孤及
也说“桃杏满四邻”,可见许多民众喜欢种桃花,赏桃花。这也跟桃花易于种植生长的特点有一定关系。但另一方面,古人又对桃花抱着一种很矛盾的心理,晚唐文人皮日休
就曾言,世人“以众为繁,以多见鄙”,桃花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审美评价。这种情况在宋人那里更为明显。宋代品花风尚犹以少者为贵,多者为贱,而且桃花色彩艳丽,不符合宋人清雅的审美追求,因此常被认为不够庄重。
陆游
就曾多次在自己的诗作中斥责桃李,桃花是作为其所欣赏的梅花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俗人爱桃李,苦道太疏瘦。(《雪中卧病在告戏作》)
饱知桃李俗到骨,何至与渠争着鞭。(《雪后寻梅偶得艳句十首》)
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探梅》)
王安石
《咏梅》一诗也说:望尘俗眼哪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桃花艳丽的色彩,在宋人眼里显得过于妖艳和俗气。与那些象征高洁的花卉相比,桃花显然成了品德败坏的代表。
但是,花色、花型都是大自然的造作,浑然天成的美好是不能以道德的标准去衡量的。即使是深厌俗桃的诗人
陆游
,在一次泛舟观赏桃花后,也不禁称赞二月桃花盛开的美好景象:花泾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裹山。
说与东风直须惜,莫吹一片落人间。
陆游
这种主观上摒弃桃花,而又不由自主为桃花之美所折服的矛盾心理,在古代文人中非常常见。事实上,从另一层面来说,桃花在品德修养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急切想为桃花翻案的皮日休
就说,世上的那些花卉“或以昵而称珍,或以疏而见贵。或有实而华乖,或有花而实悴”,唯有桃花“其花可以畅君之心目,其实可以充君之口腹”,价值最高,他不禁高呼自己要重修花品,将桃花列为第一。事实上,早在汉代的时候,
司马迁
就已经注意到桃花的美好品德。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就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盛赞李广将军不张扬的高尚品性。桃李既有芬芳的花朵,又有甘甜的果实,它们不会说话,只是默默地供人们赏花、尝果。人们为花果所吸引,来往不绝,树下就自然走出一条路来。这种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的精神,不正是被人们鄙夷的桃李之辈的高尚品质吗?后代诗词多以此为典故,如
辛弃疾
的《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透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这首词题为《游蒋山呈叶丞相》,是时年三十五岁的
辛弃疾
送给当时管理建康府的叶衡的作品。辛弃疾
希望叶衡把建康建设成为出兵北伐的前哨阵地。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句,是以桃李来称赞叶衡在建康所作的努力,并且告诉叶衡,爱国志士们都会来投奔他,支持他的。桃花不仅有着默默奉献的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还象征着隐逸与仙境,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的快乐。唐代
张志和
有《渔歌子》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翁宛如一位自乐的隐士,无忧无虑地享受着自然的意趣。而其中“桃花流水”的意象也为这自由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潇洒的色彩。
宋
秦观
《虞美人》一词更直言桃花来自于仙境: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而东晋
陶渊明
的《桃花源记》则在桃花深处构建了一个人间的世外桃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这么一片美丽芬芳的桃花林之后,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桃源仙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如悉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幅情景,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孜孜追求的古朴而安乐的生活景象。从此以后,桃花源就成了文人心中永远的精神乐土。
丽芳优选
用绿植优选你的生活
给你最特别的绿植关怀
11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3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4个月前2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