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憂傷被掩埋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进入骨 4星

共回答了47个问题采纳率:91.7% 评论

科举制在明朝开始实行分级考试,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清朝中初期曾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但清后期为推广学堂,废除了科举制度。(一)明朝建立了完备的考试制度,将考试划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朝朝把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完整考试体系。

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二)清朝前期废八股改试策论,首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而后期更是废除科举制。清初一开始沿袭了明代科举制度。

但到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至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5小时前

8

小迷妹一只 3星

共回答了373个问题 评论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变化:

一、考试内容限定八股取士。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只能从四书五经里出题,为圣人立言,不能自由发挥。且文体只能是八股文。

二、考试层次规范明确。县试取秀才、乡试取举人,最后是殿试取进士。

三、确定科举制度的地位。确定了科举考试是进入封建官僚体系的主要和规范渠道。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才是文官选拔的规范主要渠道,非经科举考试做官被视为进入文官的歪门邪道。

3小时前

39

向晚离江 3星

共回答了36个问题 评论

大概讲一下科举的发展进程,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7年。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唐朝,科举制度更加完备,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的主要科目分为明经、进士两科。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宋代,进行改革,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元代,基本沿袭。 明朝,科举进入鼎盛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谢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主要来源于朱熹注解)演变而成。 清朝,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日趋没落。

1小时前

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