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的由来及基本形制 其历史意义

此女子不花 3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爹地親愛 4星

共回答了495个问题采纳率:93.6% 评论

胡服,是指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明的一种服饰类型,也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服的由来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胡服的基本形制如下:

头部:胡服的头部服饰主要有帽子和头巾。帽子通常分为尖顶帽、翻沿帽、熊皮帽等,形状各异。头巾则是用丝或棉布制成,围在头上,有的包裹住头发,有的只遮住前额。

身体:胡服的上衣一般为圆领、对襟,袖子较长,有的达到膝盖以下。衣服的图案丰富多彩,有几何图案、动物图案等。下身穿宽松的裤子,裤腿肥大,便于骑马。

足部:胡服的足部服饰主要有靴子和袜子。靴子分为皮靴、毡靴等,特点是高筒、厚底,有利于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行走。袜子则是用毛线或棉布制成,保暖性能好。

配饰:胡服的配饰丰富多样,如腰带、箭袋、佩刀等。腰带是胡服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皮带或丝带制成,悬挂在腰间,既能装饰,又能悬挂物品。

胡服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交流:胡服的出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

民族融合:胡服在古代中国各民族间广泛传播,不仅满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社会地位象征:在古代,胡服曾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唐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胡服逐渐普及,成为普通百姓的服饰。

时尚潮流:在现代,胡服的一些元素仍影响着时尚潮流,如蒙古靴、皮夹克等,成为时尚界的新宠。

历史见证:胡服作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变迁和历史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胡服有助于了解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21小时前

23

半调了 1星

共回答了129个问题 评论

赵国自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实现“三家分晋”后,虽然在烈侯时一度“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国力得到增强,但在政治上并无多大作为。到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赵武M王即位时,赵国周边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

东胡、秦、韩、魏包围着,成为“四战之国”,而无强兵之教。

武灵王为改变赵国的积弱被动局面,提出胡服骑射改革方案。胡服就是穿便于骑射的胡人服装,骑射就是建立骑兵部队,采用骑马射箭战术。

公元前307年(武灵王十九年)正月,武灵王大朝信宫,召楼缓、肥义等大臣讨论胡脤骑射计划。

但多数宗室大臣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 武灵王严厉地驳斥了反对派的因循守旧思想,认为“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故礼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法古”。同时,他认真做通反对派首领、叔父公子成的工作,使多数反对派转向支持改革。同年,颁布胡服令,“遂胡服招骑射”,很快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之后,赵国军队攻灭中山,击破林胡,扩地千里,版图推广至今内蒙古阴山以南及迤西一线,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一改革推动了华夏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标志着中原由车战进人了骑战的时代,在我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小时前

4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