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是日本发明的吗

欠一世孽债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籹亼妳够狠 3星

共回答了347个问题采纳率:93.6% 评论

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二战日 军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每具掷弹筒一般配备射手及装填手各一人,但也有额外增加一名弹药手的。为确保存放和运输安全,八九式掷弹筒弹的引信和弹体是分开保存的,作战前先取出引信并将其安装在弹体上,临发射前再将引信上的保险销拔出。作战时掷弹筒手配有专用的弹药携行具,身体每侧各携带4枚装好引信的弹丸,一个掷弹筒组共携带16枚。通常射手携带掷弹筒,装填手除弹药外还带有步枪。掷弹筒在行军时有帆布制的筒衣保护,两头用皮带或帆布带扎紧,筒衣还设有附件袋(或有单独的附件盒)。 八九式掷弹筒标准发射姿势有跪姿和卧姿两种。发射时先拉击发杆,通过棘轮带动击针杆后移,压缩击针簧成待击状态,然后将弹药从筒口装入,以瞄准线对准目标,左手握发射筒,使之与地面成45°,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实施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击针解脱向前打击底火,弹药射出。八九式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发射姿势,如前文提到的抵在腿上发射。在卧姿射击时,射手也可以左手握筒身,右手握支杆底部的帆布套,由装填手来击发。掷弹筒还可以单人携行并操纵,但弹药携行数量和发射速度都要大为降低。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一般在进攻或防御作战中担任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在进攻作战中,掷弹筒通常用来压制对方的火力点,在中国战场上主要是打击对日军威胁最大的重机枪。日军一旦侦得我机枪阵地位置,便组织掷弹筒集中射击。由于掷弹筒准备时间短,往往是我军机枪一条弹带尚未打完,日军的掷弹筒弹已接踵而至,乘射手被杀伤或机枪被打坏的瞬间,日军一涌而上,夺取我军阵地。此外,日军有时也用掷弹筒攻击我方指挥所及进攻出发地,或施放烟幕迷盲我军。 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习惯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配合,拦阻对方冲锋,或是将对方压制在手榴弹投掷距离之外,这种战术对严重缺乏重武器,主要依赖于近战和白刃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来说,非常有效。据冀中军区1940年至1941年的统计,掷弹筒破片伤就占到我军战伤总数的32.5%。在争夺村镇的近距离巷战中,日军往往发挥射击技术娴熟的优势,隔着一条街道或几堵围墙,用掷弹筒向我军占据的房屋或院落作超近距离射击,威胁很大。在宜昌会战中,日军甚至还使用了装有联苯氰化砷毒剂的掷弹筒弹,给第六战区的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杀伤。 掷弹筒因其轻便、机动性好的特点,在中国战场的各种特殊地理环境下,始终能够伴随日军部队行动并随时提供火力支援,特别是根据在山西会战中获得的经验,日军认为掷弹筒比其它武器更适合山地作战。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也证明了掷弹筒同样适用于丛林环境。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日军对掷弹筒火力的依赖程度甚至比轻机枪更加强烈。这一点从很多日本老兵的回忆中都能得到印证.如《东史郎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我以为只要发射五六次掷弹筒就能突袭,所以声嘶力竭地喊:‘掷弹茼!掷弹筒!’可掷弹筒手不知在哪儿,见不到影子。不得已……我从士兵那里拿了两颗手榴弹,又往上爬……” 掷弹筒的“没落”和“重生” 日式掷弹筒虽然是一种具有相当创意的轻型步兵支援武器,但它也存在很多缺陷。与二战前期其它国家装备的同口径级别迫击炮相比,掷弹筒在重量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携行方便,并可以由单兵使用,由行军转入射击状态的准备工作也比较简便。但它发射和调节射程的操作则比迫击炮繁琐得多,战斗射速一般不及迫击炮。虽然八九式有膛线.但在近程射击时,弹丸经过的膛线距离很短,而且掌握发射角度只能靠手扶控制,拉动击发机的瞬间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筒身稳定,所以精度上也逊于迫击炮。此外,八九式掷弹筒弹通常只有瞬爆一种方式,只能杀伤暴露的有生目标,使用范围有限。而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延时长达7秒,射出后的手榴弹被对方拾起投出或踢开的情况屡有发生。 另一方面,掷弹筒弹的结构较同口径迫击炮弹复杂。在战时条件下费效比高于后者,故使用范围也不如后者广泛,除了日本和中国外。很少有其它国家采用。虽然二战中英国和苏联都曾装备过称为“纵火掷弹筒”的武罪,但它们与日式掷弹筒差别很大,实际上是一战期间抛射炮的延续。正因为上述种种弊端,所以二战结束后,掷弹筒这种“昙花一现”式的武器便很快被淘汰了。 虽然掷弹筒本身不再列装,但它所采用的一些原理和结构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在其它武器上“复活”了。例如高低压发射原理,就在各种榴弹发射器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特别是苏联研制的GP-25榴弹发射器,采用了前装式线膛身管,所配用的弹丸无论从结构还是发射方式上,都与八九式掷弹筒弹非常相似。而我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列装的QLT89式50毫米“三无弹射器”,其总体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掷弹筒的设计,以求在重量与机动性之间取得适度平衡的同时,能够提供较好的火力。 参考文献:中华网摘

14小时前

1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