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

我手借你牵 1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密互拥 2星

共回答了237个问题采纳率:93.6% 评论

宦官专权是明朝政治的重要特征。从永乐年间到明亡为止,明朝宦官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其中英宗时的王振、 武宗时的刘瑾及熹宗时的魏忠贤等“三宦”弄权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专横现象。而这一切都要从朱元璋说起。

君臣猜忌,为宦官干政提供了条件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开国皇帝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朱元璋即位不久后,为了巩固皇权,不得不对那些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痛下杀手。大肆杀戮功臣,其中“胡蓝之案”竟牵连了数万人被诛杀。其实,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是基于他猜忌臣僚的思想,唯恐官僚士大夫专擅朝政,结党乱政;唯恐大臣图谋不轨,有害于自己的统治。

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结果不仅削弱了明朝政权的根基,而且加剧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猜忌。由于不相信这些官僚,就必须依靠皇帝自身所信任的人去监视这些官僚,特务机构也就应运而生。

从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开始,朱棣仿效设东厂,到宪宗时又设西厂,由太监汪直提督厂事,人员、权柄超过东厂,活动范围除京师地区外遍及全国各省府州县;武宗时宦官刘瑾又设“内行厂”,其权力在东厂、西厂之上。这些厂卫不仅长期为宦官所控制,而且厂卫的职权也日益扩大,人员日益增多,监视、侦捕,施刑达于上层官僚,气氛之恐怖为历代所少见。因此,朱元璋猜忌臣僚的做法,为后来广用宦官提供了条件,且使明代宦官掌握了得以专横跋扈的工具。

封蕃政策加速了宦官专权的到来

封蕃是周天子曾经实行的制度,后来汉初和晋初也继承过这一制度,结果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大祸。但朱元璋通过比较“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得出要维持祚命的长久,莫过于分封的结论。如他所说:“……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耳, 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如此。”

在朱元璋死后,他的后代就同室操戈,将其生前的告诫“当各守祖宗成法,勿失亲亲之意” 当成耳边风。朱棣“靖难”成功后,“士大夫多缩匿,而诸奄无所顾惜,会又多域外人,文皇既借其锋,便不能如祖训云云,势使然也。” 从此,明朝宦官将得到“腾飞”的机会。

朱棣即位后,不相信大臣,大肆杀戮建文帝时的大臣,导致有能之臣甚少的局面。而与这些大臣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宦官,如郑和、王彦、马骐等人,他们与朱棣出生入死,为朱棣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朱棣以宦官“忠于己”,把朱元璋定下的祖制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宦官“多所委任”,尤其是特务机关东厂的设立 ,使宦官如虎天翼。于是,通过靖难之役上台的朱棣开了明代宦官专权之祸。 之后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宦官的权势也越来越大,到明末的魏忠贤可谓是权侵朝野,直到明朝灭亡。

废除丞相,宦官获得批红之权

朱元璋为了把权利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扫除了一切障碍废除丞相制。

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可谓是“劳模”,据记载他平均每天要处理奏章四百多封。 为此,朱元璋“昧爽临朝,日晏忘餐”,到了晚年也日勤不怠。但毕竟朱元璋这种劳模千年难遇,其实自朱棣后,明朝大多数皇帝都是昏庸无能的荒怠之主。这些皇帝越是自己不亲自处理政务,对大臣的猜忌心就越重,生怕他们有不轨的行为。在这些皇帝心中最可信的就是这些不能“黄袍加身”的宦官。因此,自朱棣开始便赋予宦官巨大的权利,这些人只对皇帝负责。

朱元璋虽然是“劳模”,但面对一个国家所有的事,他还是有些吃不消,不得不设定内阁大学士为顾问团队。但此时的这些大学士只是从翰林院挑选的一些新进士,“皆无所领阁物,唯从容待顾问而已”。但到了朱棣时期就发生了变化,内阁可以参加政务,形成了内阁制。内阁的主要主责就是“票拟”。

所谓票拟,便是内阁代皇帝草拟各种文书,大多是关于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文书的批答。它可以是先与皇帝共同讨论,作出决定后再草拟成文字,更多的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对于大臣呈上的票拟奏折,皇帝用朱笔批示,称为“批红”。然而皇帝一般都只是随便看看,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虽说是按照皇帝意思代笔,但久而久之就按照这些宦官自身的意思“批红”了。

因此,明朝宦官专政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获得了“批红”权。

结语

纵观明朝宦官乱政的前前后后,就会发现与朱元璋的政策失误有很大关系,他错误的认为他的子孙都和他一样如此有能力。最后造成了外廷大臣权利薄弱,加上君主自身能力欠缺,宦官专政也就成为了必然。

12小时前

34

蕜劇莳玳 1星

共回答了163个问题 评论

宦官专权之事历朝历代都出现过,秦有赵高、汉有十常侍、唐有李辅国、宋有童贯、清有安德海,但没有哪一朝如“明”这般危害之甚,人数之多。先有王振祸国,后有立皇帝刘瑾乱朝,魏忠贤更是自号九千岁。而明朝为何出现如此多宦官专权?这在我看来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朱元璋之后,政治制度的改变。

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朱元璋利用胡惟庸一案将延续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给正式废除掉了,并在《皇明祖训》中提出后世子孙不可再议丞相制。从此六部成为朝廷的主体,而六部官员也直接面向皇帝。在没有中书省及丞相的协助辅政后,虽然朱元璋是皇帝中有名的工作狂,但仅凭他一个人来处理这个庞大国家每天的繁杂事物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朱元璋仿照宋朝设立了“四殿二阁”(中极殿(又称华盖殿)、建极殿(又称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共计六位大学生职位,他们的作用类似于朝政顾问,不过没有什么实际权利,但这也是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而此时的宦官如何呢?朱元璋对宦官干政这一块是有很大的戒心的,于是他在宫门口挂了一块“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用来警醒后人防范宦官之患。

燕王靖难,组建内阁。

朱棣与其父朱元璋一样,既可安邦治国,也可领兵打仗。而朱棣更喜欢的是领兵打仗。从靖难之役开始,朱棣仿佛就没有停过。当上皇帝后,五次率大军亲征鞑靼,把鞑靼太师阿鲁台打得是心惊肉颤,遣使求饶。而朱棣正因常年在外征战,对国家政事不能全部顾及到,在一方面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外,朱棣派解缙、胡广、杨荣等人入午门在文渊阁值班,参与批复国家政事,如此而称为内阁。此时也没有宦官专权的现象,即使是功劳如此之大的郑和也只是有权,而并非专权,这一方面在于郑和本身就是贤宦,另一方面则是朱棣也提防着这种事情的发生。不过朱棣靖难时得到了太监的帮助,总的来说,对于太监的防范没有朱元璋时期那么谨慎了。

宦官读书,无意之举?

宦官机构中最吃香的部门应该就是司礼监了。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司礼监太监就负责着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文书来往,可谓是掌握着第一手的文件,他们相当于是皇帝的贴身秘书,最亲近的人。但是有一点,宦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于文盲。不过在朱瞻基时期这一切就开始变了,不知道朱瞻基是嫌弃宫内平均文化水平太低还是如何,决定在宫内开班教太监读书。这无疑是一个建设性的创造,这一决定为太监窃取权利提供了文化基础,毕竟一个有文化的人肯定比没有文化的人要想得多。而明朝第一专权太监,王振就是在这时崭露头角的,因为这一场扫盲行动,本来就有文化的他在宫中得到了小宦官们的尊敬,加上王振此人善于察言观色,朱瞻基本人对他的印象也很好。

土木之变,元老尽丧。

元老指的就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后裔,淮西子弟兵:“淮西勋贵集团;”和与朱棣一起起兵靖难的:“靖难功臣集团。”这两大集团出了太多的英雄人物,几乎囊括了从大明开国到靖难后的所有公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徐达、李善长、蓝玉、张辅、朱能”等,这些人绝大多数无疑是坚定的保皇派,在平衡朝堂力量之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经过”土木堡之变”后,绝大多数功臣勋贵都死在了那里,包括四朝老臣张辅。起初朱元璋杀了一批,朱棣靖难时把站在朱允炆那边的开国功臣又杀了一批,再加上这一次,朝堂之上所剩的功臣寥寥无几。皇帝没有了这些强人的支持,便得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朝堂。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会感觉到力不从心的。

是偶然,同样是必然。

总结以上,我们可以追溯到朱元璋废除丞相的事情,这个事情看似和宦官专权没有一点关系,但世界就是这么巧合。虽然此事加强了皇权,但皇帝独自对抗整个文官集团时也不会有办法,毕竟不是所有朱家皇帝都和朱元璋、朱棣一样强势。于是皇帝看到了一个群体,陪皇帝从小到大都在一起的群体:“太监”。在皇帝的眼中看来,太监是比较亲近的人,而且他们又也没有生育功能,这种人即使有了权利也不会造反的,毕竟造反没有任何用处。

有人猜测朱瞻基让太监读书就是为了培养这一群体成为自己的势力。这一观点在我看来是不太可信的,因为完全没有必要,朱瞻基时期是大明最鼎盛时期,文臣武将、人才济济,而朱瞻基也非昏庸无能之辈,可能让太监读书只是他想偷点懒的无心之举,但他没想到的是后果如此严重。朱瞻基的这一举动也就构成了宦官掌权、专权的必然。

土木之变使宦官专权不可逆改。土木堡的失败使朝堂之上损失了一大批精英,皇帝从此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在面对文臣们的口诛笔伐,面对言官们如恶犬一般的撕咬不停,皇帝需要有人能支持他,从此他的目光转移到了那群人身上。

宦官崛起的一切基本条件都成熟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出现一个不作为的皇帝。

如王振于明英宗朱祁镇、刘瑾于明武宗朱厚照、魏忠贤于明熹宗朱由校。

11小时前

43

一点点余温 3星

共回答了364个问题 评论

明朝出现了很多权阉——就是权力超大的宦官,但是还没有专权。

宦官专权是可以废掉皇帝,拥立皇帝的,明朝的宦官权力还没有大到那一步!

汉朝曾经出现过废立、拥立皇帝的宦官,这些宦官掌握军权,因此可以罢免皇帝,拥立皇帝。这时候才可以说宦官专权。

但是,明朝宦官的权力是依附于王权的,它们的权力比王权小,因为明朝的宦官不掌握军权。如果宦官权力没有与王权产生矛盾,那宦官的权力确实很大。如果发生了矛盾,王权可以随时废掉权阉的,比如崇祯废掉魏忠贤。

明朝的宦官类似特工组织领导人

明朝建国时期,朱元璋就实行特务统治,类似苏联的克格勃。当时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需要经过法律部门的过问,直接抓捕、杀害大臣。

同时,朱元璋禁止宦官识字,是为了防止宦官干政,这时候几乎看不到明朝有宦官专权的可能。但是朱棣在靖难之役时,有宦官帮助朱棣登基称帝,所以朱棣非常信任宦官。

因为宦官是皇帝的内臣,宦官完全是生活在宫中的政治生物,他们没有家人,只有与皇帝和皇宫中的人有联系,因此人际关系简单,而且皇帝可控。

所以,朱棣就将锦衣卫的权力扩大的宦官组织中,建立了东厂,几乎就是克格勃的农业文明时代的对应物——counterpart。

虽然锦衣卫和东厂都是特务机关,但是东厂因为是由皇帝身边的宦官掌握,所以东厂的权力比锦衣卫大,而且还能监视锦衣卫。

随着锦衣卫、东厂组织的日益庞大,号称厂卫。

明朝后来又设立了西厂,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是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的。

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因为西厂实在权力没有限制,遭到了明朝满朝文武和东厂太监们的憎恨,被迫撤销。

不过,西厂在正德元年短暂恢复了,同时明朝皇帝变本加厉,在西厂之上又设立了内厂,特务统治日甚一日,举国怨恨,于是五年后,西厂和内厂都被撤销了。

所以,明朝专权的宦官——权阉们就跟民国时期的军统组织的戴笠、毛人凤,中统CC派的陈果夫、陈立夫类似,并不是大权在握的政治势力,但是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HK君和你一起读历史!

8小时前

30

倾城碧玉 2星

共回答了227个问题 评论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

宦官者,古称阉人,所谓去势者也。明清俩代后称太监者居多。

宦官制度本身是皇权制度的一个牺牲品,而在明朝却是宦官走上历史舞台,为宦官专权留下浓重一笔的时代。大奸如魏忠贤,大能如郑和为我们耳熟能详。

总得来说,宦官专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明朝政治腐败,国家灭亡。而所有的源头就出现在老朱(朱元璋)建立国家时自己订立的制度。而这俩个制度的确立在当时还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就如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什么时候爆炸是迟早的事。

1.废丞相,皇帝集权达到巅峰。

中国古代自秦汉以下,便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制度,既丞相的确立。虽然以后的各朝各代的名称有所变动,但实质是一样的。全国大大小小的政事不计其数,可就是再贤明的君主也处理不过来。所以便有了丞相的制度。丞相其实原本是皇帝的私人管家,只不过皇帝的家有点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丞相的权利便延伸到全国。丞相是百官的总长,统领百官的。说白了,有点像我们现代的国家总理。

可是,到了明朝,开国皇帝兼劳动模范朱元璋不干了。其实刚开始明朝是有丞相的,如胡惟庸之流。但都被老朱一脚踢开,国家是老子的,谁也别想分老子一分钱的权利,你们的任务是老老实实的干活就行。然后全国权利集于皇帝一人。老朱在位时还能凭着自己无限的精力起早贪黑的应付,可他的子孙后代们就没那么大的精力了。活总是要有人干的,偌大的国家总是要有人管的。

废宰相,使朝无重臣,又后世皇帝身于深宫内院,所以能依靠并信任的只有身边的近侍,也就是宦官了。

2.太监的自我修养。

太祖洪武十七年定制: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挂在宫门口以示后人。又内臣不许读书,靖难事变时成祖得内监为内应,始选官入内教习。又使在京营为监军,随诸将出镇(中国通史)。这就是说,太监也开始读书了,这就为以后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欺上瞒下,擅弄专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后世皇帝的日益荒淫懒惰,又防止大臣的结党营私,而宦官的权势也俞重。而国家亦走自不可收拾的局面。

4小时前

5

鬼魅的人影 4星

共回答了42个问题 评论

阿祥说故事

2小时前 · 历史领域创作者

权利的失衡,明朝早起的权利架构是皇权,文臣,开国武勋功臣,后来土木堡一战,开国武勋功臣直接被打趴下了,文臣势力崛起,皇权衰落,为了制衡文官集团,皇帝开始启用太监,压制文臣的势力

21小时前

47

梦中情儿 1星

共回答了127个问题 评论

权利的失衡,明朝早起的权利架构是皇权,文臣,开国武勋功臣,后来土木堡一战,开国武勋功臣直接被打趴下了,文臣势力崛起,皇权衰落,为了制衡文官集团,皇帝开始启用太监,压制文臣的势力

15小时前

17

还是不够 4星

共回答了419个问题 评论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

首先,皇帝受到的来自外朝文官集团的威胁,皇帝会通过提拔宦官制约外朝百官。

其次,皇帝个人权力与文官集团权力的对比,可以决定文官多大程度的实现。

明朝皇权集中程度高,皇帝视百官为家奴,从随意杖毙大臣便可一见。

宦官的权利也是逐渐增加,干预政事,设立东西厂,再后来甚至出使,专政,分镇等地方大权,对比发现这些掌权宦官大多是皇帝身边亲近人员,相对于百官而言,宦官更容易控制,他们没有家族利益,世俗伦常等顾虑,他们只效忠于皇帝,依赖于皇帝。

离开皇帝宦官就像鱼儿离开水,无法存活,对皇帝绝对的忠心。

最后,皇帝自身的原因,例如朱棣害怕自己如果打压了宦官,宦官们会报复自己,所以他重用了宦官。

朱厚照在小的时候,刘瑾就是他身边的奴仆,一般都会有依赖性,所以朱厚照就对刘瑾有了依赖,这才导致了刘瑾专权。而后来的魏忠贤就更加厉害了,朱由校在当时可是把他当爸爸来看

8小时前

38

蜡笔小新新 3星

共回答了38个问题 评论

明朝之所以有宦官专权,并且专权之彻底严重在历史上无出其右,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点:

1.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

其实,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对于宦官的管束是极其严格的,甚至下诏不允许他们识字,但是随着朱棣的抢班夺权,宦官的处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朱棣之所以能够造反成功,建文那边宦官得鼎力相助功不可没,所以朱棣就开始有意地重用宦官。

等到了朱棣孙子宣宗朱瞻基时,更进一步,直接设立专门的内部机构,教宦官们识文断字,培养其文化政务能力,这简直就是给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其中,尤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最为突出,影响巨大。

2.皇帝偷懒以及与文臣官僚对抗的需要

明朝的皇帝,大都个性突出,但有一点,都不喜欢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政务,除了洪武、永乐二帝外,其他都很难再专注于龙案旁了,所以,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就成了他们偷懒代政的最佳选择。

而且,有明一代,文官的清流作风甚嚣尘上,有时甚至于为了博名声而特意做作恶心皇帝,很大程度上就制约了皇权的威严和效力,皇帝也是人,更何况这些朱爷爷们本身也不想追求圣人的操守,但那些清流们却总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不说人话,所以皇帝们对他们深恶痛绝,甚至出现几十年不上朝的现象,嘉靖,万历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就要求皇帝必须培养和扶植和文官集团对抗的势力,谁最合适,当然还是宦官们。因为,他们天然和皇帝们亲近,有些官老爷们眼中对他们这些阉宦尽是鄙夷,所以他们也恨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

3.特殊的制度和绝对的忠心

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一直由太监们统领,无孔不入的渗透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这就让宦官们拥有了巨大的情报优势,而且还是合法渠道,这是他们的杀手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帝国的炼狱,许多对皇权构成挑战威胁的人,皇帝不好意思明着收拾,就交给宦官们来办理,每每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这又更助长了他们的气势,存在即是合理嘛!

但不得不承认一点,明朝的宦官再专权,也始终对皇帝保持着绝对的忠贞,再威势的权宦,也没有行废立皇帝的勾当,相反,倒是极力维护着帝国的统治。

魏忠贤恶名如此,客观的说,他当政的时候,大明还算运转正常,比苟延残喘还是强一些的,反而他一死,大明马上急转直下,直致崩溃。

综上,宦官是封建皇权下特殊的产物,它是依附于皇权而生存的,大明的宦官专权是封建社会逃不脱的宿命。

归根结底,人的欲望和怠念才是它生根发芽的根本原因!

1小时前

39

妈妈很潮流 1星

共回答了114个问题 评论

自我感觉

首先,明代的内阁制在当时社会算是比较先进的,当然和现在西方的内阁制相比也有所不足。内阁制度的不完善,滋生了宦官专权这一制度!

其次,明代的皇帝,不甘心失去大权,心里也想掌权,而自己不方便出面,就让身边的一群太监来插手政务!

最后,人都是有野心的,权利的诱惑,也滋生了宦官们插手政务!

1天前

4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