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制度有什么特点

忧欢竹玉馆 3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爱是舍得爱 3星

共回答了350个问题采纳率:96.6% 评论

其一,宋朝科举考试推行任用考试。宋朝统治者直接取消了科举考试中部分烦冗的考核流程,比如吏部参与考核。

宋真宗时期又将科举考试分为三五甲等,只要能够及第就可以授官职。

其二,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门第的限制。为解决士族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光宗赵光义多次告诫主考官要选贤举能,切记不可徇私舞弊。

14小时前

10

馨殇晓唱 5星

共回答了57个问题 评论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并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选拔的官员人数增多,导致冗官冗员严重!机构臃肿,办公效率大大降低!

其次,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最后,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没有固定的考试内容和形式!

12小时前

9

他未歸來 2星

共回答了245个问题 评论

宋朝皇帝鉴于唐代藩镇割据、将悍兵骄致使国本动摇的历史经验,探取重文轻武的国策,军务亦由文官主持。相应的科举制度在宋代更加完善,考试制度也更加严密。

宋代科举确立了二级考试制度: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后因录取的进士“才质最陋,对问失次”,宋太祖下令在讲武殿复试诸考生。从此殿试正式成为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及第的人被称之为“天子门生”。最初殿试有中与不中、取与不取的情况,致使有人“累经省试取中,屡摈于殿试”。其中一位叫张元的人因此投奔西夏,给宋朝找了不少麻烦。宋嘉祐二年(1057),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殿试只有名次之别,而不会有“名落孙山”的事发生了。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时开始将进士分为三甲,赐宴琼林苑。宋雍熙二年(985)开始殿廷唱名。宋景德四年(1007)又将进士分为五等,一二等称及第,三等称出身,四五等称同出身。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特诏对进士第一名给以特别的荣誉,“自今第一人及第,金吾给七人当值,许出两对引喝”。从此“每殿廷传胪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肩摩踵不可过,至有登屋下瞰者”。后人觉得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过矣”。

为使科举制度更加公平、合理,宋朝廷采取了一些开创性的措施。一是为防止权贵干扰、考官徇私、师生结党,规定及第举人不得拜恩师,称门生。二是高官子弟须复试,“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复试合格才可赐第。三是建立锁院制度。考选期间,考官必须与外界隔离,不得和家人见面,称之为锁院。锁院有时长达50多天。四是建立糊名、誊录制度。糊名就是把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糊名之后,为避免从笔记上认出考生,便又将考卷着人誊抄,即所谓“誊录”。糊名、誊录制度的建立,对防止“徇情取舍”等弊端的发生,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起了积极的作用。

9小时前

4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