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亽味 4星
共回答了407个问题 评论
《红楼梦》没写完,是“平生憾事”!然而作者在所著的八十回中,草蛇灰线,伏笔千里,已经交待了所有人物的命运走向和结局。其核心人物之一的林黛玉的命运,早埋下了伏线。
作者开篇就先为宝黛的爱情故事“敷演”出一段“木石前盟”的传奇,说绛珠仙子为报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德,与其“下世为人”,“偿还一生所有的眼泪”。
林黛玉居于大观园中的“潇湘馆”,馆前“竹子隐着一道曲栏”。
黛玉雅号“潇湘妃子”,是结“海棠诗社”时探春所起。探春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娥皇、女英二妃哭舜”的典故出自《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为之斑斑然”
贾宝玉挨打之后,林黛玉写了三首《题帕诗》,首首写泪,句句与泪有关。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
——这是第三首。黛玉在此借用“二妃哭舜”的典故,以表达对宝玉的忠贞之情:泪洒湘江,泪染翠竹,死而无憾!
这正与“还泪说”相照应!
“潇湘妃子”,另有深意!——“妃子”是皇帝之妾或诸王、太子之妻!林黛玉的命运是否与皇室有关联呢?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北静王赐给宝玉“鹡鸰香念珠一串”,作为初会“敬贺之物”;林黛玉刚从苏州回来,宝玉就将它“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还有一次,贾宝玉雨天探望林黛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脚穿“一双棠木屐”,他对黛玉说:“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黛玉笑道:“我不要它……”
——作者两次点到黛玉拒收北静王送给宝玉的礼物决非偶然!八十回后一定会有北静王与黛玉之间的着墨!我们可以类比求证——
戏子蒋玉菡赠大红汗巾“茜香罗”给宝玉,而宝玉把袭人的松花汗巾回赠给蒋玉菡;晚上宝玉又把“茜香罗”“赔”给了袭人。——这条伏线与“堪羡优伶有福”照应,告诉我们袭人最终嫁给了“优伶”蒋玉菡,成了“戏”子之“人”!
袭人接受了“茜香罗”,而林黛玉两拒北静王的礼物则意味着什么呢?
薛宝钗“好风频借力”做了“宝二奶奶”,却是“琴边衾里总无缘”;贾宝玉“做和尚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面对“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颓败之势,贾府投靠北静王这根救命稻草,希望起死回生;而以林黛玉献“礼”,似乎是不二选择!
林黛玉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情势下,哭干了眼泪,“泪下沾竹,竹上为之斑斑然”!最后,她以“玉带林中挂”,向封建势力作最后的挣扎!“欠泪的,泪已还”,“人去梁空巢也倾”!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悲夫!痛哉!
9小时前
难过的遗忘 2星
共回答了276个问题 评论
林黛玉怎么死的?泪尽而亡是主流说法。当然也有上吊和沉湖的说法。个人支持泪尽而亡。那么,是在什么情况下泪尽而亡?曹雪芹在《题帕三绝》中交代的清清楚楚。
(一)判词和香菱的影射
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今生用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泪尽而亡无疑是林黛玉最后的归宿。林黛玉之死,一定源于宝黛姻缘求而不得。对此林黛玉的判词是这样说的。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有的古本是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枯木、玉带组成林黛玉的名字。但也隐藏了林黛玉的死因:枯萎而死。《红楼梦》中两个人枯萎而死。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香菱。香菱有“血竭之症”,干血而死。林黛玉干枯的是眼泪,古人“血泪”不分家,林黛玉流的泪何尝不是血?脂砚斋有评“晴为黛影”,实则香菱对林黛玉的人生影射更紧密。曹雪芹借香菱的人生遭遇影射林黛玉的结局。
香菱被拐后家破人亡,被贾雨村为了前程富贵见死不救出卖给薛蟠。香菱成薛蟠的小妾后,遭到嫡妻夏金桂折磨凌辱,身患血竭之症,干血而死!香菱血干正代表林黛玉泪干,二人都是“荷花”“芙蓉”,香菱判词中“荷枯藕败”也是双关喻示。
(二)《题帕三绝》的影射
《题帕三绝》说过数次,贾宝玉被打后,林黛玉眼睛哭的桃子一样,贾宝玉派晴雯送去两条旧手帕。很多人不明白,其实贾宝玉有几个意思。
第一,贾宝玉白天与林黛玉诉肺腑讲出对林黛玉感情,当时二人都哭了,林黛玉为贾宝玉擦泪,贾宝玉却没有手帕替林黛玉拭泪。送两条旧手帕表示以后我为你拭泪之意。
第二,手帕是拭泪之物,送过去表明宝玉知心,不让黛玉担心流泪。
第三,手帕还是宝黛二人偷看《西厢记》中的“定情物”。
林黛玉一见两条手帕后恍然而悟,百感交集写了三首诗。《题帕三绝》林黛玉从未示人,表达的正是宝黛爱情始末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第一首表达宝黛二人有情,林黛玉的眼泪都是为贾宝玉而流;
第二首表达宝黛爱情无人做主,日日煎心,夜夜泪湿衾枕,林黛玉病情因此加重。
第三首表达的是林黛玉与贾宝玉分别后,物非人也非。“湘江旧迹”影射宝黛爱情的过往,“窗前亦有千杆竹”影射此竹非彼竹,林黛玉眼前身边人已经不是贾宝玉,流泪不是为此人而流,此人也不明白林黛玉流泪的原因(不识香痕渍也无)。
(三)林黛玉远嫁的影射
林黛玉和贾探春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已经说了很多。个人观点就是林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像王昭君一样被嫁给异国。背后之人是一个围着“玉带”的强权之人,让林黛玉投鼠忌器不能拒绝。
第十八回,贾元春修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去掉“香玉”,香玉就是林黛玉,暗示林黛玉远嫁有贾元春的原因。《红楼梦》中腰围玉带的除了北静王就是皇帝,林黛玉拒绝御赐的“鹡鸰香念珠”以及“北静王蓑衣”,表达出对最终赐婚的原因是北静王与皇帝争权,贾家卷入其中身不由己,不得已牺牲林黛玉出嫁自救。
林黛玉虽然拒绝了鹡鸰香念珠和蓑衣,终究也有拒无可拒!在第七十回,她还是收了北静王妃的礼物。证明林黛玉远嫁与北静王脱不了干系!
第五十七回,紫鹃劝林黛玉的话,也与林黛玉最后结局,与《题帕三绝》第三首诗有关。
(第五十七回紫鹃说)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曹雪芹关于林黛玉的死,通过香菱的遭遇和结局;通过《题帕三绝》三首诗;通过紫鹃影射未来的话;通过贾元春去掉“香玉”二字;通过判词图画中的“玉带”影射强权;通过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影射政治远嫁等线索证明林黛玉因政治原因,被贾家与探春二女一同远嫁,最后客死异乡泪尽而亡。您觉得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6小时前
柔美的夜月 3星
共回答了303个问题 评论
一直以来,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春末夏初”,另一种说法是“中秋之夜”。我个人更倾向于“春末夏初”这个说法,而且是在贾宝玉离家之后的第二个春末夏初。
理由如下:
1、点睛之笔: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前八十回中就出现了三次,除此以外,还有《唐多令》中的“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枉凝眉》中:“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林黛玉春天写的《葬花吟》《桃花行》《唐多令》,和秋天写的词有很大的不同,秋天写的诗词强调离别相思而眼泪还债,而春天的诗词突出的重点是“泪尽”,是死亡,而不仅仅只是离别。
试想想,曹雪芹为什么不说是“春流到夏尽,秋流到冬”,而是一定要反过来?为什么不是一朝“秋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在暗示宝玉秋天离家,而黛玉哭到次年的春末泪尽而死啊。
2、写作手法:新意不可缺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黛玉的“影子”晴雯已经死于秋天,晴雯死后宝玉立即为此写悼亡文,试想想未来黛玉也死在秋天,宝玉那么喜欢黛玉,但是宝玉能为黛玉做什么?如果也是写文悼念,那实在显得有些掉价,而且缺乏新意,对于曹雪芹而言,这么做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3、时间:情节的混乱
从时间先后来看的话,宝玉和宝钗成婚是在端阳,如果黛玉死于中秋的话,那她就是在金玉成婚之后半年才死,那就更可怕了。高鹗尚且能看出宝玉在黛玉没有死的情况下绝不可能娶黛玉,黛玉的还泪之说也没有实现……整个故事可能需要一个大的翻盘才能说清楚。但如果黛玉死于前一年的中秋,宝玉在第二年的端阳结婚,时间又太过漫长,于情于理都不合。
4、医学:黛玉肺病
最后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林黛玉患病是女儿痨,也就是肺病。这种病一般在春天会加重,而且容易导致死亡,曹雪芹的中医知识是比较丰富的,这可能也是他安排黛玉死于春末的一种考虑吧。
其实在第二十三回、第二十七回和第七十回曹雪芹反复暗示我们林黛玉死于暮春时节的同时,他已经在第二十七回给出林黛玉之死的具体时间。姑且分析之。
1.第二十七回有这样一段非常重要的话: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段话,我们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芒种节原来是祭奠花神的节日,所谓“花神退位”,表现是说花神的离开,其实就是暗指林黛玉的离开,呼应第七十回的《桃花行》的“行”。有朋友热心的辅导我,行是一种诗歌体,谢谢。这我当然知道,好歹也是学中文的,但学中文不可太过拘泥,《桃花行》的行,既是一种文体,也有“桃花时节离开”的意思。所以,我以为,这里,曹雪芹其实是在暗示林黛玉这位花神离开人世,也就是死去的具体时间;
二是四月二十六日,是最典型的暮春时节,因为曹雪芹说了“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
2.更为重要的是,第二十七回,关于林黛玉和芒种节的关系,有这样的交代:
“如今且说林黛玉因夜间失寐,次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姊妹都在园中作饯花会,恐人笑他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
第二十七回描写林黛玉的时候,曹雪芹不忘特别交代,是“次日”,也就是刚好是“交芒种节”。而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特别交代呢?
一是林黛玉本来就是花神,她怎么可以自己祭奠自己?所以,曹雪芹设计她起迟了,错过了祭奠。等她出来时,小说描写的,众姐妹已经祭奠过了,正在玩耍呢;
二是林黛玉就是在这一天,或者说林黛玉唯一的祭奠活动,就是写了暗示自己死亡的著名的《葬花词》(参见拙文《《葬花词》隐喻林黛玉之死》、《黛玉葬花有何玄机?》、《再解林黛玉之《葬花词》》),告诉大家,她林黛玉就是在这一天死的。
曹雪芹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含蓄,而且精妙,端的是环环相扣呐!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直至泪尽而亡“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通过第二十三回宝黛葬花、第二十七回黛玉吟《葬花词》和第七十回林黛玉所作《桃花行》所特有的季节特征告诉我们,林黛玉就死于暮春时节,所谓“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第二十三回);所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三月香巢已垒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二十七回);所谓“一起诗社时是秋天,就不应发达。如今却好万物逢春,皆主生盛。况这首桃花诗又好,就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泪干春尽花憔悴”和“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第七十回),都点出了一个不约而同的时间:暮春时节。也就是说,林黛玉是在暮春时节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同时说明,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是在暮春时节定下来的。
《红楼梦》中林黛玉究竟死在什么時候?按续书所述:调包计時,薛冒林嫁,黛玉惊悉,痛而焚帕,悔恨而尽。这描写,不符判词,不合人情,故事似动人,却是败笔一枚。
那么,黛玉到底死于何時?《红楼》曲,(枉凝眉)中,作者写道: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作者把林黛玉幻写成绛珠仙子,她受了甘露之惠,要把她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宝玉,從春还到夏,“手把花锄泪暗洒,洒向空枝留血痕”;從夏还到秋,“不知风雨几時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從秋流到冬,“枝无全叶翠离披”,小雪过后,泪尽而亡。潇湘馆真的成了消香馆,留下的是“寂寞帘栊空月痕”了。(乱猜)
谢邀。红楼梦中,黛玉的死可谓是整个小说的悲剧巅峰。我看的是程乙本,里面描述的是在宝玉宝钗结婚的时候,在拜天地的时候也就是黛玉魂归离恨天的时候。我认为这种时刻是符合故事发展情节的,也只有这样,一个在欢天喜地的结婚,而另一个在凄凄惨惨的环境下含恨而终,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整部小说的悲剧色彩。也是这样的对比,大悲大喜的对比,更加凸显了黛玉凄苦的一生!浅显之见,请各位朋友指教!
冬天。这个时间也是一年最冷的时候,符合林黛玉凄苦孤单的一生。她早年失去父母,在外婆家寄人漓下,虽受到外婆、舅舅、舅妈,以及表哥贾宝玉的爱戴,但在她心里,终究是外人。她虽聪明灵丽,但行为举止不符合封建家庭的道德规范,因而不会和相爱的表哥宝玉结婚。以致在宝玉成婚之日魂归故里。
3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4个月前2个回答
4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3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3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