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过感情 1星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评论
古时的达濠古城,是招收都的政治、军事、经济管理中心。城西设有“水师左营守备府”,相当于团一级的军事指挥部;东面设“招宁司巡检署”,即现在的公安局;城北则设“招收盐场”,相当于现在盐务局,东西北三个机构形成品字形布局。民国期间,“招宁司巡检署”改为“达濠警察所”。1918年后,又建群英、盛德两小学于城内,城中有居民几十户,多是前清来濠小官吏后裔。1939年,日军侵占达濠,将城内居民尽数逐出城外,并拆毁了民房,使其成为一座空城。
达濠,古称招收都。山多田少,民以渔盐为业,史载“田三渔盐七”,指的就是当时的生产布局。清康熙年间,两广总督杨琳上奏朝廷,请准在达濠沿海一带构筑城墙,用以防御明朝余党和海盗的骚扰。当时的地方官姓许名颖,觉得在此地建城廓,一不方便靠潮汐劳作的渔民出入,二来以渔盐为业的居民,生活极其贫困,温饱且难,更无财产遭劫之虑,大兴土木搞城建工程,实在是劳民伤财。但不筑城又恐难以向上司交代。于是,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办法,建成了招收城,并根据达濠鱼岛附近的环境,修建了一条大约20多里的长堤,使当地居民免受了潮水之灾。
12小时前
焦虑电脑 2星
共回答了274个问题 评论
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CCTV-4《走遍中国》摄制组来到濠江区达濠古镇,拍摄电视专题片《走进汕头·达濠古城探秘》,专题片用40分钟的长度介绍了这个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袖珍城——达濠古城。专题片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极大的关注,很多外地游客专程前来探访古城。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古城为什么要建这么小?能发挥御敌的作用吗?关于建古城的民间传说有依据吗?为了还古城历史真实的面目,需要把相关的历史资料作一个系统的介绍。
建设达濠城的历史背景
关于达濠城,《潮阳县志》(光绪甲申本)载:“国朝康熙五十六年奉旨建达濠城,城在县东30里招收都,周围142丈,高1丈5尺。”招收都指的是古代达濠、马等地域的行政建制,与相邻的砂浦都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濠江区全境。建达濠城的同时,还在达濠岛岸线上建有炮台三座,分别是:“广澳炮台,在县东50里;蓬澳炮台,在县东60里;河渡炮台,在县东50里。”在此之前,达濠岛已建有磊石汛营、石汛营、狗母涵汛营、沙浦汛营、弓鞋石炮台等设施,总兵员达417名,建制为“水师达濠守备营”,隶属南澳总兵府。
如此密集的海防设施用来抵御什么样的海上军事力量呢?有一个说法是为了对付台湾的郑氏集团,实际上是错误的。
达濠岛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险要,正好扼住韩、练、榕三江的出海口,与大陆紧邻相隔一条窄窄的海峡,称为濠江。濠江通向南海的岬口叫“门嘴”,是进入大潮汕的水上门户,岛上丘陵逶迤,植被丰茂,渔、农、盐饶熟。所以,达濠岛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北宋以来,历朝历代均构筑了大量海防设施。这一战略要地,当然也是盗匪、海寇觊觎之地。明、清之际,海盗常常勾结倭寇侵掠东南沿海村镇,甚至县城(比如林道乾、张礼等海盗),百姓苦不堪言。达濠岛处战略要冲,寇祸尤甚。在下尾寨就曾经发生过贼人杀人取血造船这一令人发指的骇怖事件。
明清交替之际,郑成功军事集团拥台澎及东南沿海以抗清,为击败郑氏集团,康熙元年,清朝实行“迁界”政策,即沿海居民全部内迁百里,把沿海变成无人区,以断绝郑军的给养。达濠人邱辉聚众反“斥地”,踞濠抗清,后归附郑氏,曾受郑氏命于达濠设“大明潮州府”。康熙十九年,邱辉在达濠兵败退踞台澎,达濠方收归界内,正式列入清政府版图。康熙二十年,设“达濠营守备署”。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攻克台湾,完成一统,从以上史实可知,建于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的达濠城及其他海防设施和对付台湾郑氏集团毫无关系,目的在于抵御海盗倭寇,保境安民。
建城的史实和与此相关的一个民间传说
考诸史籍,没有更多关于建造达濠城的记载,但民间传说中却丰富鲜活得多:为加强海防,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两广总督杨琳上奏朝廷,请求在达濠岛建城卫以抵御敌寇。朝廷遂下旨着南澳总兵府负责建城事宜,任务着落到一位称为“许公”的地方官身上。按当时的城防规划,是将聚居人口较为集中的赤港、青林、达埠(均有寨,俗称“三乡”)三个村围在城内,这样的话,要建一个很大的城(起码都要四五平方公里)。许公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发现了两个大问题:一是达濠以渔盐业为生,依潮汐流水生产作息,城建成后,城门开关有制,必定给民众带来极大不便;二是达濠民众生活困苦,大兴土木建一大城实在是劳民伤财。许公便想出一个应对的办法:在海边建一个袖珍小城应付应付,花费不多,又可向朝廷交差,然后把结余下来的建城经费用于修筑防潮海堤和避风港,造福民众。
但结局是:许公因违旨而畏罪吞金自杀,达濠百姓感念其恩德,自愿集资建“许公生祠”于城前,永世祭祀纪念。
9小时前
陌生的话语 4星
共回答了407个问题 评论
关于达濠古城的建城,有一个感人的民间传说
考诸史籍,没有更多关于建造达濠城的记载。在潮阳县志中仅有上面引用的极简的一句话,但在民间传说中却丰富鲜活得多。传说是这样的:为加强海防,康熙五十五年(1716),两广总督杨琳上奏朝廷,请求在达濠岛建城以抵御敌寇。朝廷遂下旨着南澳总兵府负责建城事宜,任务落到一位称“许公”的地方官身上。按当时的城防规划,是将聚居人口较为集中的赤港、青林、达埠(均有寨,俗称“三乡”)三个村围在城内的,这样的话,要建一个很大的城(起码都要四、五平方公里)。许公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发现了两个大问题:一是达濠以渔盐业为生,依潮汐流水生产作息,城建成后,城门开关有制,必定给民众带来极大不便;二是达濠民众生活困苦,大兴土木建一大城实在是劳民伤财。许公便想出一个应对的办法:在海边建一个袖珍小城应付,花费不多,又可向朝廷交差,然后把结余下来的建城经费用于修筑防潮海堤和避风港,造福民众。
达濠城修建了大约一年多。一开始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还是传统的青砖和石条,当地的居民告诉许公,用贝灰三合土来垒夯,墙体更坚固也更便宜。许公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方法是把海贝壳装在灰窑中煅烧一天一夜,浇水发成贝灰,掺入山上的黄产土,然后在厚实的夹板中垒夯,再用煮熟的糯米汤浇灌。这样,时间越久墙体越坚固。在潮汕地区,旧时代建房子很多都采用这种建造方式。事实证明,经历三百年风雨,达濠古城墙体依然坚不可摧。现在仍可清晰看到夯土墙中的贝壳和粘土,粘合度坚韧如故,要在城墙上打一个钉子都非常困难(中央电视台采编人员在拍摄专题片时还不相信,找来铁锤钉子,一锤下去,钉子弯曲了)。
故事的结局是:许公因违旨而畏罪吞金自杀,濠民感念其恩德,自愿集资建“许公生祠”于城前,永世祭祀纪念。现存有“许公祠”残址。
5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3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2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4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