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街灯下的影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远离空心人 4星

共回答了411个问题采纳率:96.5% 评论

要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只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才能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如果字音还读不准,还不知道在哪里断句,学生就不会读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体会。在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时,对于一年级学生特别要注意:(1)、停顿。朗读中的停顿主要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即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的短暂停顿。(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我认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可以分析,讲解,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息,光靠讲解,学生仍不明白,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来。范读,最好是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使学生听到声音,看到神情,较之听录音效果强得多了。

2、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3、品读与评读结合。

自读品味,听读评议。自读时,品味意境,找到感觉从而读出感情;听别人朗读时,可以与自己的体会相比较,指出理解上的正误与表达上的得失,从而找到朗读的正确形象。

4、注重教师的评价。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读的更好,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到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5、指导读好重点词语。

课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中有含义较深的词语,读懂并读好这些词语才能读好整句话。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方法(一)借助动作,方法(二)联系生活实际,方法(三)借助图片,

当然,在教学实际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朗读,把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在实处,落实在每一节课,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6、恰当地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师生对读,问答读是一种效益较高的朗读方式,教师可与全班学生对读或问答读,也可以和一个学生、几个学生对读、问答读。问答读,由教师提问,学生用朗读方式回答教师的问题,既练习了朗读,又了解了文章成段落的层次,结构。师生对读,可由教师读文中的解释语,学生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段,由教师读总起句,总括句,学生读分述,具体描写部分,在这种朗读方式中,教师的读,起到提示,创设情境的作用,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指导。

分角色读,是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常用的方式。特别是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课文中。分角色朗读,既可在指导的初始阶段,体会和把握各人物的思想感情,语气语调,又可展示和检查学生朗读的效果。分角色朗读,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同学或男女同学集体朗读某个角色的语气,教师也可参与充当某个角色,并可互换角色,反复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

总而言之,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才可能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无论指导正确地读还是流利地读,都需要反复练习,因此课堂上要多读,才会使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从语言文字入手,才有可能深入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6小时前

46

匪帮帮主 2星

共回答了263个问题 评论

 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其次是要求学生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再次是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让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这样,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品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品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可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志。只有这样,学生在有了主体意志的情况下,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空间。

        3.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或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因为这样空洞的理论让他们的认识很模糊,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三、寻机点染,读中品“韵”

        曾有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就是强调了点染的作用。在朗读中,学生有时会因缺乏生活或知识的积累,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必须寻机点染,迅速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点染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的引导,既需要教师巧妙设置心灵的沟通点,使学生、老师、文本中的人物或作者产生心灵共鸣,愉快对话,使沉寂的资源“活”起来;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深度的美感。

        在《火烧云》一课中教学“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这一部分时,我尝试运用这样的点染。

        师:火烧云是这样美,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部分课文读一读?

        生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师模仿: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极平淡的语气)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读,那些读的人是想看火烧云的人吗?

        生:不想,好像无所谓。

        师:那怎样才能读出想的感觉呢?

        生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上”字读出了重音)。

        师:(激动地、夸张地)对呀,火烧云上来了,不快来看,就看不到了!请再读一遍。

        生(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师:(惊喜地)啊!生:霞光照得小孩子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师:(噘着嘴)哎……

        生:黑母鸡染成紫檀色的了。

        师:(夸赞)好极了!生: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师:(陶醉的样子)啊!多美呀!请让老师再感受一遍。

        学生更入情地朗读起来……

        寻机要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寻,积极捕捉学生的难点、疑点;点染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旧知,要少而精,要让学生读、体验、表达立体化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读出享受,品出韵味,使教学显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14小时前

3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