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奇特 1星
共回答了104个问题采纳率:95.5% 评论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更是西周初期和春秋战国中期各国文化,民俗,祭祀的集大成者。
《诗经》是以风,雅,颂为音乐基调;以赋,比,兴为表现手法的诗歌总集。
风,就是国风,民风,也就是民俗歌曲。就像现在流行音乐里有中国风,日韩风,欧美风。
雅,雅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是赞美诗,以赞美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和堕落思想为主;小雅,多是怨讽诗,以表达下层社会的贵族阶级的怨愤情绪为主。我认为现在流行音乐也有大,小雅之分。周杰伦的《青花瓷》就是大雅,虽然歌词里看不到一个爱啊情啊的字眼儿。但是,爱情却隐藏在字里行间。方文山真是歌词界的鬼才,他把青花瓷和爱情能好不违和融化在一起。至于,我认为的小雅就是通俗易懂的歌曲了。
颂,就是宗庙乐歌,我想大概,也许,有可能是祭祀时的乐歌吧!古代由于科技的不发达,古人敬畏大自然,敬畏鬼神。于是就有了祭祀鬼神,膜拜图腾的活动。现在的颂歌比较少,情歌却多的烂大街。《北京的金山上》应该是颂歌吧。
以上是我理解的风,雅,颂。接下来说说我理解的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述。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文章表现手法,也是一种文体。例如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近代民国学者陈独秀写了一篇《乳赋》文笔那是相当细腻,相当生动。
比,就是比喻,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有明喻,暗喻。后来我才知道还有借喻。明喻通常都有比喻词。暗喻,没有本体和比喻词,喻体就是本体,但本体不一定是喻体。借喻就比较难了,我有时就很难分清暗喻和借喻。比如《诗经•国风•魏风•硕鼠》是用暗喻?还是用借喻?让我傻傻分不清楚。
兴,就是起兴,启发。起兴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修辞手法,它包含了比喻,象征,衬托等修辞手法。《诗经》的第一篇就是爱情诗歌《国风•周南•关雎》就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如此看来爱情的确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从西周到现在关于爱情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都写烂了,还是没写衰呢!
爷爷曾给我说过,读完《易经》会算卦,读完《诗经》会说话。大概真是如此吧!
16小时前
做气质女人 4星
共回答了481个问题 评论
《诗经》的编集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辉煌,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它的编集有“采诗说”、“献诗说”、“孔子删诗说”。
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看出来,人类文化是为了满足时代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产物,是各阶层的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和自身认识的结晶。它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表现。由于周文化是尊礼文化,所以《诗经》中记载了大量的颂诗,这类诗主要是颂赞之作。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一些民间歌谣,也被编进《诗经》中,成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经典文献,《国风》,可以看做是先秦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民歌代表。它广泛的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
由于《诗经》的作者来自各个阶层,上层阶级所创作的主要是《雅》、《颂》,下层阶级的则是《风》。《风》是下层阶级的创作,他们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与《雅》、《颂》等贵族之作,在创作上具有很大的区别。
由于作者来源广泛,其涉猎范围也很广泛。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农业等方面。
一、颂赞诗
《周颂.维天之命》:不是无原则的颂赞,也会强调人的作用,强调要总结商朝灭亡经验,后代应该引以为鉴。
《大雅.文王》:天命决定了王朝统治者,表达了一种与商朝巫权不同的新思想,强调敬天保民。
《生民》(写的是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
《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陕西武功】迁移到豳【陕西彬县】,开始定居生活。)
《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划定土地边界,开沟筑垄,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
《皇矣》(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
《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
《商颂》、《玄鸟》、《长发》等,分别记载了商、周两个王朝的发展历史。
《小雅.鹿鸣》在后来举行宴会时,都会吟唱。
二、农事诗
我国的农业有悠久的历史,农业在周王朝时就已经占据了很大的经济地位,我们可以从一些诗中看出来。这些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上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还产生了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
《周颂.丰年》:秋收后祭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诗中描写了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
《载芟》、《噫嘻》中则描写了盛大的劳动场面。
《豳风.七月》直接反映了周人的农业生产生活,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是饱含血泪史的奴隶之歌。用赋的手法朴实、生动的描摹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是优秀的作品。
三、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大小雅和国风之中,大小雅的多出自贵族之手,国风则来自民间。《魏风.伐檀》:从事伐木者的反抗之歌,揭露了阶级剥削的残酷现实,劳动者养活了剥削者,并深表愤慨。
《硕鼠》:表现了备受剥削压迫的劳动者的愤怒和反抗,想要逃亡到乐土以安顿其身,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十月之交》:是地震与日食之后,王朝官吏叙事抒情之作,讽刺了贵族阶级扰乱朝政,以致灾异迭起,民不聊生、国运将尽,并感慨自己无辜遭受迫害、馋毁,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国风.黄鸟》:控诉了统治者以活人殉葬的血腥罪行。
揭露统治者秽行的诗也有很多,《齐风.南山》:讽刺齐襄公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淫乱,而鲁桓公放任文姜此举,最终被杀害。
《邶风.新台》: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揭露讽刺了卫宣公占媳为妻的丑行。
《诗经》中的怨刺诗,蕴含着下层民众正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吐露了他们不平的心声,在文学史上闪耀着特殊的光辉。
四、战争徭役诗
《小雅.采薇》:是士兵在出征归途所作,整诗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积极情感,同时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秦风.小戎、无衣》: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
《豳风.东山》:征人卸甲归田在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是国风中想象力最强的一首诗。
《王风.君子于役》:以私妇的口吻,有效的表达出思妇对征人的刻骨思念,和对役征的不满。
《诗经》中的战争诗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表现出了与世界上其他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五、婚恋诗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生活和挫折痛苦。
《邶风.静女》:以男子的口吻写出了男女幽会的乐趣。
《郑风.子衿》: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缠绵悱恻。
《鄘风.柏舟》: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的反对所发出的誓词。表现了她在爱情受到阻碍时,极端的痛苦和要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
《邶风.谷风》、《卫风.氓》:都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但却塑造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女子。前者性格柔婉、温顺,后者刚强和果敢。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创作。它里面多是抒情之作,只有少数是叙事的史诗,开辟了中国抒情文学的传统。在思想上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的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还启迪了后世的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寻找灵感。
14小时前
甜蜜哋傷囗 2星
共回答了80个问题 评论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这首古诗描述的是公元前843年陕西岐山地区发生的一次大地震。诗中的“震电”,是指地声与地光。这首诗现已成为研究中国地震史的重要资料。它记载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里,篇名叫《十月之交》。
《诗经》是春秋晚期成书的古诗歌总集。相传它是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从当时流行的三千多首诗歌中,选出三百多篇辑成的。《诗经内容十分丰富。有当时的民歌、爱情诗(称作“风”),也有宫廷宴饮或宗庙祭祀时唱的典雅的诗歌与史诗(称“雅”、“颂”)。这些诗歌以比兴的手法和简洁优美的语言,记录了当时的社会人文,以及天文地理等知识。
如果说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看作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那么,传世两千五百多年的《诗经》,则是研究西周以及春秋社会历史的万有文库。其中,不但有地球物理学家感兴趣的地震资料,也有为天文学家所珍视的星象记录,以及为古气象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等专业工作者所需要的丰富内容。
前些年,历史学家集会讨论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诗经》中的许多记述,就被引作探讨西周社会性质的有力论据。但是,《诗经》毕竟是一部诗集,其辉煌的历史地位更突出地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
它开中国文学史先河,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学者与文豪,几乎没有哪一个不曾经过它的哺育。至今,它仍是有志干研究中国文学的人不可不读的古典诗歌名著。
7小时前
被踩碎的爱 4星
共回答了426个问题 评论
孔子多处论及《诗》:《论语·子罕》“子曰: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说明孔子整理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程颐说:“思无邪者,诚也。”要“修辞立其诚”,表现真性情,内容要实现“文以载道”,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读诗有使人澄清心灵的功效,是最佳的教化工具。《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诗》的语言典雅,含义丰富,不系统学习并正确理解,交际语言就粗俗而贫乏。《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学《诗》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诗》可以兴发人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名称而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先秦时,《诗》可以吟诵,可以演奏,可以歌唱,可以舞蹈。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诗的含义丰富,解说诗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原意,应以人生阅历和切身体会来推测作者的本意。又“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要深刻地理解诗作品,须了解作者的为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还原诗作的语境,即“知人论世”。
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诗无达诂”,谓先秦时人赋诗言志多断章取义,指出《诗经》作品的旨意本无明确固定的解释,读诗可以不顾及原诗题旨,可任意引用和发挥,自由表达自己理解意旨。此说有其合理成分。唐宋以来,提倡读诗解诗切勿拘执一端而附会牵强,如明谢榛《四溟诗话》谓“诗与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拘泥其迹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谓“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深浅高下,个有会心……斯为得之”等,当为通达之论。
近代人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论《诗经》的价值谓“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十九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谓《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传承与解读,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之中。《诗经》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一直重视并学习民歌。《诗经》“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一直影响着历代的教育思想。
《诗经》这部元典,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是一座民族文化精神的宝库,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人文精神更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认真地去解读、发掘、领悟和应用,其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不止影响当代,也必将影响未来。
2小时前
我叫钱多多 3星
共回答了327个问题 评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风雅”精神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所谓的“风雅”精神是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在《诗经》中表现为强烈的人性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突出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和独特的表现手法等.
强烈的人性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中人和事的描写大多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强烈的人性色彩使《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达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
《诗经》里所收录的绝大多数是当时的民歌、民谣,其中也不乏有有一部分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作品,主要是农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感情的总汇.它里面包含着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古代农业社会的面貌往往借着这些诗篇很概括、集中地描述了出来.如《七月》(豳风)里不但描绘了农事生活,同时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突出的政治和道德意识.
《诗经》是在周代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中打上了周代“礼乐”文化的深深烙印,其宗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色彩.再加上被孔子删定后,作为教科书来用,它不是作为一般百姓的教科书,而是作为贵族子弟的教科书,教导他们修齐治平、礼乐刑政之道,所以,其用意已经与作意大不相同,甚至可以是毫不相干的.
《诗经》代表着我国早期的文化形态中的理性精神.其中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意识,以大胆、坦诚、坚贞如一为核心的爱情观和以追求精神道德美心的人格道德意识,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道德意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确立,对后世士人形象的自计,对于认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是大有裨益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很有启示的.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表现手法等.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是《诗经》的一大点,作者借助事物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借助描写农事活动表达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如(《七月》风)
等.钟鼓悠扬,深情赋诗,妙解其意,又是别有一般风味《诗经》采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上,是我对风雅精神的概括.
其实,它所包含的远不止此.《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这使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界域,关于它的文化意蕴的开掘也将是无限的.
24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3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8个回答
3年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4个月前2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