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凡出言的后半句是什么

五分牛排 2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他给的幸福 4星

共回答了487个问题采纳率:96.5% 评论

      凡岀言出自弟子规:第五章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白话翻译】

凡是开口说话,都应该首先讲究信用,欺诈与妄语,这怎么可以呢?

【解释】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告诉世人,应该如何说话,说话的关键在于讲信用,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负责任。努力去实践、去履行自己的诺言,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力去做到。如果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到,就不要随意夸下海口,更不能使用花言巧语来欺骗对方。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说话不讲究信用,渐渐地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凡是在说话的时候,都应该保持诚信的态度,不能有任何的虚伪和隐瞒。

【解读】

遵守诺言,成就佳话

一个人是否能够遵守自己的诺言,一定程度上,决定他在社会上能否有良好的发展。如果不守信,总是在找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信于人,那样只会让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差。

战国时期,商鞅在变法之初,为了能够取信于民,让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个不错的办法。他在国都的南门那里竖立起一根足有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说,如果有人能够把它扛到北门,他就赏赐给那个人黄金十两。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却直到下午都没有人去做。商鞅便下令将赏金增加到五十两黄金。直到这时,终于有人上前愿意试一试。商鞅很高兴,在那个人将木杆扛到北门后,他马上当众将五十两黄金赏赐给了那个人。人们看到这个名叫商鞅的人,是一个说到做到、不欺诈于人的人,于是在他日后推行政策时,才都积极响应起来。

诚信在商鞅变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周朝的时候,也同样有一个故事,成了信守承诺的代表,一直为后代人所传颂。

那时候,吴国有一位公子名唤季札。有一天,他奉命出使鲁国,在路上恰好碰到了徐国的国君。这位国君对于季札身上的佩剑十分喜欢,只是碍于面子,并没有当面求取。而季札是何等聪明之人,又怎么看不出这位国君的心中所想?虽然他因为出使他国之事无法马上交出佩剑以赠之,但他却在心里暗暗决定,要将这把宝剑送给这位国君。

于是,在处理完正事之后,他又特意去了徐国。然而此时,他却听说这位徐国的国君已经不幸去世。季札便到了徐国国君的陵寝处,将自己的佩剑交出,并挂在陵墓外面的树枝上。他说:“虽然您已经去世了,但是我曾经在心中已经答应要将这把剑送给您,无论您是否在世,我都应该信守诺言,将这把宝剑送给您。”说完之后,他便离开了。这就是有名的“季札挂剑”。

作为现代人,我们更应该讲诚信,无论是和朋友相交,还是在商场谈判,只要许下了承诺,就应该努力去遵守,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被人尊敬的人。

14小时前

3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