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剑家族 1星
共回答了146个问题 评论
唐宣宗开创“大中之治”,人称小太宗,为何也不能挽救唐朝呢?
一、
首先,李忱的一生,努力仿效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唐宣宗李忱这位皇帝在位期间,一方面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提高唐朝上下的运转效率。另一方面,在对外用兵上,唐宣宗李忱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取得了之前多位皇帝都难以达到的战绩。
在此背景下,由于李忱在位时之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将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汉文帝一样的明君。不过,虽然“大中之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唐朝的国力,但是,其并没有彻底根除唐朝的病症。具体来说,就藩镇叛乱问题,唐宣宗李忱依然彻底解决。
二、
在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间,江淮等地就发生了藩镇叛乱的问题,虽然这些叛乱最后都得到了平定。但是,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因为叛乱已经波及到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地,这直接影响到唐朝的根基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安史之乱来说,虽然连唐朝都城都攻破了,但是,因为叛军没有波及到唐朝的江淮地区,也即没有影响到唐朝的赋税来源,这成为唐朝能够击败安禄山等人的重要原因。
所以,到了唐朝后期,因为藩镇叛乱波及范围实在太广了,让唐朝疲于应付。如同明朝末年一样,内忧外患的存在,即便崇祯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阻挡明朝的灭亡趋势。另一方面,唐宣宗李忱虽然贤明,但是,其在位期间,宦官依然把持朝政。比如在李忱继位前,宦官已经拥有左右皇帝废立的权力了。
三、
因为唐宣宗李忱能够登基称帝,宦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李忱在位时,依然将禁军的军权交给宦官。由此,宦官把持朝政的问题,几乎伴随着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和藩镇问题一样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进一步来说,唐宣宗在位期间,既没有削弱宦官,也没有倚重朝臣,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为后来的动乱埋下种子。
在唐朝后期,吐蕃等敌人的实力,实际上已经无法对唐朝构成太大的威胁了,也即唐朝的灭亡,主要还是内耗、叛乱等问题,这和宋朝等朝代,自然是明显不同的。就唐宣宗李忱来说,其在位期间还可以掌控大局。但是,等到他去世后,唐懿宗与唐僖宗的能力实在差了太多,这也是唐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四、
最后,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去世。到了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初,王仙芝在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发出檄文,率领起义军攻克曹州、濮州。而在王仙芝起义之后,唐朝又爆发了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率领的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唐宣宗李忱去世后,唐朝爆发的多次较大起义,直接让唐朝本就衰落的国力更加虚弱了。
到了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总的来说,唐宣宗开创“大中之治”,人称小太宗,虽然恢复了唐朝国力,却无法解决唐朝的根本问题。等到他去世后,接连不断的起义,最终让唐朝走向了覆灭。
3小时前
妳說硪花 2星
共回答了93个问题 评论
情况复杂,时间和能力有限。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859年9月7日/10日),初名李怡,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李忱于长庆元年(821年)获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河湟,设置归义军。他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且能恭谨节俭,使局势稍安。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李忱工诗善书,《全唐诗》录有其诗六首。
因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他为“小太宗”。史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大中之治”。但亦有观点指出李忱“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最终招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后果。
23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1个月前3个回答
4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7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