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

低调浮华 3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就这样相伴 1星

共回答了138个问题采纳率:92.4% 评论

是的,孩子的天性是弥足珍贵的,作为父母,一定要竭尽所能地保护孩子的天性,因为天性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原状。

而我们很多的父母则经常采取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在无形之中对孩子的天性造成破坏,却不自知。父母应当学会保护孩子的天性,才能够让孩子更加优秀。

21小时前

44

断章取忆 5星

共回答了57个问题 评论

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目的是让儿童的发展在自然的天性、后天形成的个性和社会化之后的社会性之间求得有机的统一与平衡,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片面发展”。失去了对天性的保护,难于发展好儿童的创造性;疏于个性的尊重,会使儿童失去自我;过分追求对社会性的培养,会造成对儿童的压抑。这三者关系的处理不可偏废。

19小时前

17

簡小希 3星

共回答了326个问题 评论

近年来,我们在育儿方面常常会听到很多关于“快乐成长”的概念,与“鸡娃教育”的理念不同,快乐成长的教育孩子,是更需要尊重孩子个人的天性发展,不去强迫孩子早早的进入到学习生涯之中,不去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

尊重孩子的个人喜好不去约束孩子,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身心才能更加健康。然而,有的家长按照这种快乐成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更多时候是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了一些坏性格,就连学习也更是岌岌可危。

那么,在孩子教育这件事情上,我们既需要教育好孩子,又想要尊重天性和放任个性发展,在这二者之间要怎样来把握呢?

其实,不管是解放孩子也好,约束管教孩子也好,在家长的教育之上从来都不是一边倒或者是字面理解就可以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需要有弹性张力的。而对此,家长们也需要更清楚,在快乐成长过程中,所谓的尊重天性与放任个性,这两点到底是怎样的内容。

我们所说的尊重天性,关键还是在于“尊重”这一个前提,只有懂得尊重孩子了,他们的天性才能够被家长们所看见。因此,这就在于家长们的教育中能够从孩子的本位出发,理解孩子,思考问题或者是替孩子做选择的时候,能够先倾听他们的心声,而不是自我独断。

而放任个性发展也不是放任孩子不去管教,让孩子随意发展,基础的教育约束还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孩子犯错误或者是有不良想法的时候,批评教育还是需要保留。家长们要是发现孩子性格、思想中有不好的方面,也同样要对孩子给予纠正,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家长的教育不是把孩子绑架起来送到我们预定的道路上,而是要在孩子的身边做引导,教会孩子如何做正确的选择。牵着孩子的手一起成长,让孩子去经历和体会,这样孩子才能更加愉快地生长,才能在保有个性特色的前提下成为优秀出色的人。

因此,家长们想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很核心的一点就在于“遵守底线”与“因材施教”:

1、遵守底线,就是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成长中有些东西是必须要保持的,比如良好的道德品德,基本的读书识字等等,这些是我们作为人以及社会立足的基础。家长的教育底线一定要把握好,孩子犯错也不能盲目地维护孩子,而忽视问题的错误性,这是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的。

2、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引导,而不是照搬他人的做法,或者是去按照自己理想化的标准来培养孩子。这就需要家长们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个人的喜好和天赋所在,只有父母了解孩子的个性和为人,教育需要顺从孩子的天性而为,而不是过度打压孩子的个性特质。

所以说,想要把握好教育上的度,关键就在于父母是否真正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教育批评,孩子想要犯错的时候及时制止,这与扼杀天性无关。尊重和放任孩子,是父母们愿意在教育之中,给予孩子更多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有自我的兴趣爱好,有自我的正确价值体系。

重要提示:小孩子的教育之中,尊重天性是要父母能以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实行教育,放任个性更不是放纵不管。教育中的度量在于家长能够懂得“遵守底线”与“因材施教”,在合理正确的范围内,给予孩子更多自我生长的空间,尊重和放任不等于教育放手,而是教育放线。

16小时前

44

七弦古调 2星

共回答了97个问题 评论

是的,智慧的家长都会这样做。孩子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

12小时前

46

独自流泪 2星

共回答了278个问题 评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无关优劣,特点而已。每个孩子都是自然的奇葩,父母要接纳孩子的真实个性,而不必强行矫正孩子的个性特点,非要符合传统价值或者父母的期望。

孩子的个性特点,一部分确实来自先天遗传因素,有的像活泼的母亲,有的像内敛的父亲;但影响孩子个性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后天,包括幼年和童年的生活经历、重大事件的影响、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与同龄人的互动磨合和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影响等。

7小时前

2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