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气皇族 2星
共回答了207个问题采纳率:91.4% 评论
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3小时前
骨德疼 4星
共回答了431个问题 评论
赏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记游》,是苏轼贬谪黄州夜游承天寺时所作,文章简洁,仅有8八十余字,却鲜明地渲染出月夜闲游的情调和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境界。文笔清新,比喻生动,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将叙事、抒情、写景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有诗的诗意与意境,又有散文的神采与意味;结构紧凑,隽永流长,是一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章开头交代了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接着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十八字描绘庭中夜色。将夜晚微凉,月光如水,竹影婆娑的夜景营造的宛如仙境一般,写作最显巧妙的地方就是将竹柏之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横,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就像一句古诗说的那样"月来满地水",在月光与竹柏之影和水中藻荇的相互掩映下,更突出了月光的姣姣和作者闲适的心境。修辞手法精美绝伦,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月光如水的承天寺夜景。
最后是作者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感慨如此良辰美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竟然没有其他人,文末的"闲人"二字才是彰显主题的定性之笔,苏轼贬谪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担任的只是个闲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这是"闲人"的表面含义,但是"闲人"二字委婉而含蓄地反映了苏轼官场失意的郁闷之情,这是"闲人"的深层含义。细赏此文,承天寺的夜晚,月光如水,竹影婆娑,无比动人。只有苏轼和张怀民二人有幸看到。也反映了苏轼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更能看出苏轼在逆境中的人格魅力。
8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1个月前3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4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3年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