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肆的靑舂 1星
共回答了150个问题采纳率:99.3% 评论
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本文将探讨历史时期洛阳地名与行政区划演变过程。西周时期,洛阳是成周的所在地,主要作用是为了震慑东方的诸侯国。西周末年,宗周镐京被戎族攻破,周天子被迫迁都成周,洛阳成为东周时代的周王室所在地。
战国中后期,东周王室再度分裂,洛阳仍为周王室所在地。
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地区。秦代时,洛阳属三川郡,意思是洛阳地区有三条河流流过。
西汉王朝建立后,在继承秦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在东部地区仍然实行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西汉中后期后,为了监察地方官员,又在郡县以上设置了州牧(刺史部),后逐渐演变为军政机关。西汉时,洛阳属司隶刺史部河南郡,地名洛阳。
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与西汉时期基本相似,但州牧(刺史部)已成为常设机构,地方势力逐渐膨胀,日益威胁着中央集权。东汉时,洛阳是帝国的都城所在,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三国时期,洛阳是曹魏政权的都城所在地,属司州河南尹。
三国后期,随着蜀汉与孙吴政权的相对衰落,曹魏逐渐掌握了统一战争的主动权。蜀汉被曹魏消灭之后,司马氏篡夺了曹氏的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西晋时期,洛阳仍为都城所在地,属司州河南郡。
在完成统一之后,西晋朝政迅速走向腐败,司马炎的重新分封最终造成了“八王之乱”的混乱局面,西晋王朝在内耗中走向灭亡。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国家再次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与战乱之中。北魏中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再次成为帝国的都城,属司州河南尹。
南北朝后期,南朝逐渐走向衰落,未能把握机遇实现再次统一。北朝在长期的分裂与对抗之后,西魏(北周)集团最终胜出,掌握了统一的主动权。隋代建立后,渡江灭陈,再次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隋代时,重新实行郡县两级行政,洛阳属河南郡,是帝国的第二个都城——东都洛阳。
唐朝建立后,在继承前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增设道级行政区,实行道、州、县行政区划,并在边疆地区设置都督府与节度使,地方势力再次崛起,成为威胁中央的隐患。洛阳属都畿道河南府,仍为帝国的东都。
唐代后期,洛阳在经历长期的战乱之后,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开封的地位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日益上升,五代十国时期,除了后唐政权定都洛阳之外,其他政权均定都开封。北宋建立后,地方行政实行路、州、县制度,洛阳属京西北路河南府。
北宋末年,在女真不断的军事打击下,北宋走向灭亡,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被金朝占领。金朝在地方行政上基本上继承了北宋的制度,洛阳属南京路河南府。
元朝建立后,地方行政上继承了两宋和金朝的体制,并开始设置行中书省,开创了后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元代时,洛阳属河南江北行省,河南府路。
明代初期,统治者对元代的行省边界进行了调整,并且将行中书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但人们习惯上仍然称之为行省。明代时,洛阳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地名洛阳。
清朝建立后,在地方行政上继承了明代的制度,并对行省边界进一步调整,基本上奠定了后世行省边界的基础。洛阳属河南行省,河南府。
22小时前
焉宵云 2星
共回答了216个问题 评论
历史上洛阳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胜甲于天下,成为历代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地名也随着朝代更迭和疆土争夺而屡有变化。洛阳的众多名称体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传说时代,相传轩辕黄帝时洛阳称为郏鄏,因其北部邙山名为郏鄏山而得名。后来虽有周成王定鼎郏鄏之说,但郏鄏之名并非始于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斟鄩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商代成汤居西亳,西亳为都城之名,在今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
西周时期,洛阳的名称比较多。就地理区域而言,洛阳有“中国”、“土中”、“地中”等名称。1965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的成于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铜酒器)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表明武王把洛阳称为“中国”。《帝王世纪》称洛阳为“土中”。这些名称都体现了洛阳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阳为西周东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称,体现了洛阳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阳涧东瀍西一带。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平王迁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称王城。景王去世后,王城发生了王子朝之乱,敬王避居翟泉。因乱党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晋、魏等诸侯大夫扩筑成周城(在今白马寺东汉魏故城一带)并迁居之。此后“成周”成为敬王所居之专名。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西晋以洛阳为都,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洛阳一带成为河洛丘墟。后来成为羯族石勒后赵政权的南都。隋朝建立,袭北周之制,以洛阳为陪都,称“东京”。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迁都洛阳。唐初建洛阳宫。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徙居洛阳,封洛阳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权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改称东京。
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均以洛阳为都,后汉、后周、北宋、金为陪都。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
司马光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地名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洛阳的兴衰史,是中国历史兴衰演变的缩影。
21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2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3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