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情的热情 2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虚假的现象 4星

共回答了467个问题采纳率:92.3% 评论

陶渊明是一个隐者,是一个田园诗人,陶渊明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十分幽默的人。他从小饱读诗书,他才华横缢,受人敬仰。他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用最幽默的方式表达,却让读诗的人理解见仁见智。他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陶渊明(352或365年一427年),字元亮。

11小时前

36

恐直男症 4星

共回答了480个问题 评论

陶渊明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但是越熟悉的人往往越容易误读。在我们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的隐逸高人,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怒汉。这些理解都对,但并不全面。或许把陶渊明作为一个政治诗人,会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视野。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陶侃。要了解陶渊明的趣味、立场,就不得不提到陶侃在盘根错节的东晋王朝中的位置。陶侃出身贫寒士族,且可能有江南蛮族(溪族)血统,这在门阀贵族把持朝政的东晋王朝中是很难立足的。当然,陶侃的军事才干与政治魄力使得他得以脱颖而出,历任广州刺史、江州刺史,官至太尉。但另一方面,东晋王朝根深蒂固的门阀政治和盘根错节的派系斗争,又使得出身寒士的陶侃在仕途上比同时代人更加艰辛。贵族琅琊王氏家族中的大将军王敦主政其间,王敦为了扩充势力而将陶侃排挤至边陲广州担任刺史,这无疑是门阀政治对陶侃的一次无情摧残。后来王敦叛乱被平定,陶侃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但琅琊王氏与陶侃之间的宿怨却一直难以弥合,以至于新兴贵族庾亮向琅琊王氏家族的宰相王导发难时,陶侃坚决站在了庾亮的一边。应该说,与琅琊王氏的对立态度成为了陶氏一脉的家族记忆。这直接导致了“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幕的发生。

  按我们通常的印象,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乃是如萧统《陶渊明传》里记述的那样,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有督邮来到县里视察,陶渊明不愿按照礼法整顿衣冠迎接,于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官。陶渊明这一形象虽然很“酷”,但假如仅仅如此,这顶多只是一种文人的自尊自负,和“万古浔阳”的高标格还有老大距离。研究魏晋文学的大家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给出的一段考证,则恰恰告诉了我们陶渊明是怎么样的以及应该是怎么样的。根据逯钦立先生考证,陶渊明29岁时任江州祭酒,但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却恰恰是琅琊王氏的一个不肖子孙。王凝之信奉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东汉末兴起的道教的一种。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应该理解为“不为信奉五斗米道的王凝之折腰。”前面已经说到,琅琊王氏的大将军王敦曾对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无情打压排挤。父仇不共戴天,而祖上之仇也同样九世必报。《春秋公羊传》里鲁庄公与杀父仇人齐襄公一起打猎,《春秋》于是谴责鲁庄公不孝。陶渊明知书明礼,自然不会与先辈的仇人握手言欢,何况是屈居其下,仰其鼻息。这是家恨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王凝之本人也实在是个丢脸的货色。王凝之才具平庸,但偏偏因为家族显贵而娶了同是贵族门第的咏絮才女谢道韫,以至于谢道韫摊上这么一位之后不禁感叹道“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没想到天底下,还有小王同学这样的奇葩啊。所以,天性傲岸的陶渊明又怎么能忍受这种庸人的使唤,于是辞官解印,归去来兮。

  当然,如果仅仅是家族记忆的牵绊,陶渊明的伟大还是有限的。陶渊明不仕祖仇只是其高风亮节的一部分,“不仕二姓”才是陶渊明隐居生涯的最终完成。曾祖父陶侃虽然在东晋王朝仕途偃蹇,但毕竟是东晋王朝的臣子,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东晋王朝成全了作为寒门和蛮族的陶侃。对东晋王朝某些门阀贵族的不满,并不能盖过其对东晋王朝的忠诚。也正因为陶侃对晋室的忠诚,影响了作为后嗣的陶渊明。家族记忆之上,是更高的国族认同。但东晋王朝最终却被刘裕建立的刘宋王朝取代,而陶渊明却偏偏经历了这一历史剧变。这使得陶渊明的隐居不仕由起初的书生意气变成了最终的遗民心态,家族记忆升华为更大的家国情怀。应该说,陶渊明的“不仕”经历了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嬗变。在由鄙视王凝之造成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陶渊明的仕途并没有从此断绝。隐居之后几年,陶渊明妻子去世,隐居的草庐也因失火而毁坏。穷困之中的陶渊明不得不再次出仕以求生存。三十四岁那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请下出任幕府。桓玄谋反之际,陶渊明便趁机因母丧而辞职。桓玄不久篡晋,刘裕大破桓玄,并提拔陶渊明为镇军将军参军。后来陶渊明一度担任建威参军,在刘裕做大做强之后,陶渊明似乎嗅到了点什么,于是辞职,终身不仕。陶渊明这一段出仕的经历颇为值得注意。陶渊明的曾经的隐逸高名使得他成为了权臣们争相笼络的金字招牌,但陶渊明对这两位“恩主”却一直处于依违观望之间。一方面,这个时候的桓玄、刘裕虽然已是权臣,但仍然是晋室的臣子,陶渊明接受他们的征召并不缺乏道义上的正当性,而另一方面,桓玄、刘裕二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既可能成为“治世之能臣”,也可能成为“乱世之奸雄”,当最终后者被证实,桓玄、刘裕均篡晋之后,陶渊明才选择了真正的归隐,从此不复出仕。(不少学人都对陶渊明《述酒》诗的政治寄托有精当分析。可看钱志熙先生《陶渊明传》)历代文人一直在打造一个陶渊明神话,他们只喜欢隐逸的陶渊明,而不喜欢出仕的陶渊明,甚至以出仕为原罪,以至于宋人叶绍蕴以害怕桓玄逼迫,保全性命“不伤生”的理由为陶渊明出仕辩护,这都是书生不懂政治的迂腐之见。其实陶渊明的仕与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诗人兴会,更是躬逢乱世之际的政治决断。陶渊明的出仕,说明了他的认同,陶渊明的归隐,说明了他的拒斥。陶渊明的仕与隐,体现的是且仅是陶渊明的政治态度。陶渊明的伟大品格也不是来自不食人间烟火的归田园居,而是来自其爱憎分明,金刚怒目的决断意志。

  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之后,曾经派人再次到山上邀请陶渊明做他的著作郎。陶渊明自然不会答应。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不可”是作为东晋遗民的陶渊明的绝对律令,而“不忍”则是作为诗人陶渊明的个体选择。“不可”和“不忍”构成了陶渊明作为政治诗人的底色。此后,陶渊明拒不使用刘宋王朝的年号,而以甲子纪年,这在以年号建元的王朝兴替中,无疑表达了对刘宋王朝合法性的根本否认。几乎所有研究陶渊明的文献都跳不开《南史·陶渊明传》的这一段:“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这不是文人对陶渊明的定义,而是史家对陶渊明的定义。如果我们把传统史学当作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经学图解,我们就能领会这段文字的分量。可以补充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总被我们解读成一种遗世独立的趣味,但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别开生面地告诉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东晋期间滞留在中原的汉人为抵御五胡乱华而构筑的坞堡,“避秦”所避的秦不是焚书坑儒的秦王朝,而是当时氐族人建立的蛮族政权前秦。这种传统的华夷之辨,乃是陶渊明家国情怀的延伸,也是陶渊明现世关怀的体现。陶渊明的眼光何尝离开过他的时代他的国?与其说《桃花源记》是对乌托邦的幻想,不如说是对中原汉人艰苦抗争、顽强生存的礼赞。

  美国保守主义学者阿兰·布鲁姆说“政治人物,似乎是诗最感兴趣的东西。”因为“不能把握道德现象的政治思想是野蛮的,不能被正义的激情所激发的艺术是微不足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的诗歌正是以政治人物为核心的篇什,只不过这一政治人物不是那个时代主宰乾坤的桓玄、刘裕,而恰恰是那个不断追问,不断决断的自己。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精神使得陶渊明不可能脱离天下国家去书写布尔乔亚式的田园牧歌,去政治化不是诗的升华而恰恰是诗的堕落。傲霜的东篱菊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命的选择。贺麟先生在《学术与政治》中说“轻蔑政治比反对政治还要坏。”可以说陶渊明的晚期的确是反对刘宋政权的僭政,但陶渊明并没有脱身,并没有逃避。不合作也是一种态度。写诗和归隐,都是以另一种形式对政治的参与。美国女伦理学家纳斯鲍姆提出“诗性正义”的概念,认为正义同样可以通过感性的诗来实现,正确的判断同样需要诉诸情感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的确是通过诗构建自己的正义城邦,也通过诗来追问那个亘古的问题:人应该怎样生活?

9小时前

34

車榊錒飛 2星

共回答了247个问题 评论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6小时前

29

何为不乐观 1星

共回答了175个问题 评论

陶渊明创造了一个中国古人最向往的地方,桃花源!可是当我在语文课本上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并没有发觉这篇文章有多迷人,对一个不用为经济发愁的学生来说,一个社会有没有赋税,有没有欺男霸女对他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那些内心整日为生计忧愁,不得不遭受各种强暴的人,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对强权深深的厌恶,才向往那个没有欺压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当他读到《桃花源记》的时候,才会感动的热泪盈眶。而我只会用莫名其妙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希望他不要太伤心了!

我觉得通过《桃花源记》窥探陶渊明的内心是认识他最好的途径。在 中国古代有几篇最经典的文章反映了人类几种共同的心绪,《岳阳楼记》反映了忠臣被贬后初心不改的心迹,让人对作者高尚的追求产生追慕之心;《滕王阁序》写出了小青年极度渴望被人举荐的成名成材的心里,虽然是多少有点异想天开,但毕竟娃年纪还小,有情可缘;再就是《醉翁亭记》,心事憋心里不能吐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还有就是《桃花源记》,道尽了内心极度的渴望,多么希望过上诗意的生活!

一个人长期处于兵慌马乱的岁月,内心会极度地渴望和平安祥的生活。可是当我们度过了太多平静的日子后,又艳羡那些能够纵横驰骋的人物,提刀跨马,冲州撞府,啊,想想那是多么地激动人心!陶渊明思索的是一个存在着极度的压迫与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渴望过上怎样诗意宁静的生活。而我们这个时代人们不能得到解脱的是怎样在物质充裕的情况下保持心灵的祥和,其实是怎么避免心灵的空洞。当然,人们还是要遭受疾病的折磨,还是要被衰老摧残,所以我极度地渴望人们早点进入这样的社会,自然科学极度地发达,人们可以永葆青春了,再也不用遭受身体萎缩的痛苦,人们兴趣饱满,健康饱满地投入到生活与工作当中。人世间再没有比心灵萎缩更可怕的事情了!

我不知道陶渊明有没有遗憾,反正我是有的,哎,人归根结底是一种动物,想要快乐地生活下去,这实在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题!曾经希望找一个挚爱的人,没有遗憾地度过一生,随着时间的流逝,终于连这点愿望都没有了!

一个人能成为一个自我供给的系统,不用凭借外来的力量而使自身得到满足,我一直渴望达到这样的状态,结果很明显,我失败了!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他摒弃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他的生活太过清苦,所以他写下了《桃花源记》,畅想一个无比完美的世界。

2小时前

42

沉溺回忆 4星

共回答了495个问题 评论

陶渊明田园诗派创始人。

传世名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好读书,不求甚解。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知可以追。

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一生几次出仕,几次辞官。,29岁时,经亲友推荐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很快辞归,

不久洲上又招他去做主薄,他拒绝了:36岁时,在江陵桓玄幕府任职,因母丧辞官还乡,40岁始任军职,任镇军将军参军,第二年改任建威将军参军,八月为彭泽县令,到十一月,还是因为无法面对政治纷争和黑暗现实,最后一次弃官,选择了归隐。

仕途失意的陶渊名,在文学创诈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开创了田园诗派。首次将大量的农家生活和劳动写入了诗歌扩大了诗的创作内容。在陶渊名筆下,田园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归田园居五首》《饮酒二十首》《劝农》《荣木》等是也田园居诗的代表作。在这些诗歌中,陶渊明描绘了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歌唱了亲自参加劳动的感受。凡此种种,都表现出他对隐居的热爱,对安宁闲静生活的追求,展示了一种随遇而安,淡泊平和以及安贫乐道的旷达胸怀。

除田园诗外,陶渊明还写过一些咏史诗,如《咏荆轲》《咏二疏》和《咏三良》等,读这些诗,我们能感受到陶渊明的政治抱负以及他激烈、慷慨、豪放的一面。

通过他的《杂诗十二首》可以看出诗人孤独、寂寞、惆怅之情,陶渊明毕竟是饱读经史的文人,济世之志无法实现,仅仅共道桑麻是不能满足他的精神需要的。这些诗与其散淡的田园诗恰好合成一个整体,完整的反映出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在散文方面也有不小的成就,虽然数量不多,却也清新,富有情致,《桃花园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归去来兮辞》是他归隐后的第一篇作品。文中作者虚拟了"木欣欣以向荣""农人告佘以春及,将有事于䄽畴"的景象,表现出陶渊明对乡居生活充满了浪慢的情怀,这种情怀既表现出作者对乡居的热爱,也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痛心疾首。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只用了300多字,就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桃源图景,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场景,它既是作者依据自己的理想所做的美好想像,也代表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五柳先生传》也是一篇奇文,是仿史传体写的一篇人物传记,全篇只有百余字,以一个"不"字贯通始终,体现出了作者"自然"的人生哲学。

23小时前

36

小雛菊 1星

共回答了133个问题 评论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晋末至南朝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诗句至今仍为世人熟悉并传诵。

东晋末年,囯家动乱纷扰,年轻的陶渊明一心想施展抱负,济民报国,无奈官场黑暗腐朽,自己又耿直清廉。最后,在县令任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隐居于田园,过着平淡悠闲的耕读生活,清贫至死不仕。

《桃花源记》描写的世外桃源,社会安康,百姓丰衣足食,人与人和谐共处,这是陶渊明渴望的生活,又何尝不是那个年代正直文人及政治家的愿望?

陶渊明爱菊,菊花寄托着诗人对平淡而美好的生活的追求。诗人身在田园,仍然希望国泰民安,民众安居乐业。

也许你会认为陶渊明归隐是逃避现实,但我认为他不与腐朽官场合污,不去做祸害民众的事情,选择归田耕读,是正直文人一种高尚情操的表现,值得当今为官或为文之人学习。

(原创文字,转载注明)

2019.10.1于遇安斋

17小时前

48

武裝的薔薇 1星

共回答了164个问题 评论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

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好友赠谥“靖

节先生”,浔阳人。东晋著名田园诗

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

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

曾做过太守。 陶渊明年幼时,家道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寄居在外祖父孟嘉家中。

陶渊明胸怀大志,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

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而陶渊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于是辞官不仕。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投入桓

玄门下做属吏。

后因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一年后又辞官回家。安帝元兴三年(404年),

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人,自京口 (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离

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人幕不久,陶渊明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

害了讨桓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这使他十分失望,第三次辞职隐居。 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转人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任建威参军。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但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第五次辞官。陶渊明的仕宦生活自此画上句号,回家过

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渊明的诗今存一百二十五

首,多是五言诗^内容上可分为咏怀诗、饮酒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兴起者与谢跳、谢灵运等诗人形成的我国南朝山水诗派,对后来由王

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的山水田园诗派有巨大的影响。

陶渊明作为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诗

中的理趣和玄旨,不仅只是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感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意”的田园画面上。 他的诗是以自然为审美

对象,并极力崇尚自然,但追求的并不是

外物本身,而是心灵之趣。

他的诗,是写

意,而不是摹象。

唐诗中常用“陶公”、“陶潜”、

“陶令”、“陶靖节”等来代指陶渊明,

并也常用来借喻县令、髙士和嗜酒的人。

如孟郊《隐士》: “陶公自放归,尚平去

有依。

”李商隐《菊》: “陶令篱边色,

罗含宅里香。 ”李白《赠闾丘宿松》:

“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杜甫《遣

兴五首》:“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

道。”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呜呼陶

靖节,生彼晋宋间。

11小时前

41

苧尒寶 1星

共回答了140个问题 评论

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著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文章中说: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3小时前

38

作甚幸福 2星

共回答了261个问题 评论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

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好友赠谥“靖

节先生”,浔阳人。东晋著名田园诗

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

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

曾做过太守。 陶渊明年幼时,家道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寄居在外祖父孟嘉家中。

陶渊明胸怀大志,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

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而陶渊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于是辞官不仕。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投入桓

玄门下做属吏。

后因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一年后又辞官回家。安帝元兴三年(404年),

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人,自京口 (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离

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人幕不久,陶渊明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

害了讨桓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这使他十分失望,第三次辞职隐居。 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转人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任建威参军。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但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第五次辞官。陶渊明的仕宦生活自此画上句号,回家过

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渊明的诗今存一百二十五

首,多是五言诗^内容上可分为咏怀诗、饮酒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兴起者与谢跳、谢灵运等诗人形成的我国南朝山水诗派,对后来由王

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的山水田园诗派有巨大的影响。

陶渊明作为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诗

中的理趣和玄旨,不仅只是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感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意”的田园画面上。 他的诗是以自然为审美

对象,并极力崇尚自然,但追求的并不是

外物本身,而是心灵之趣。

他的诗,是写

意,而不是摹象。

唐诗中常用“陶公”、“陶潜”、

“陶令”、“陶靖节”等来代指陶渊明,

并也常用来借喻县令、髙士和嗜酒的人。

如孟郊《隐士》: “陶公自放归,尚平去

有依。

”李商隐《菊》: “陶令篱边色,

罗含宅里香。 ”李白《赠闾丘宿松》:

“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杜甫《遣

兴五首》:“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

道。”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呜呼陶

靖节,生彼晋宋间。

1天前

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