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氏超人 3星
共回答了386个问题 评论
想了解古诗词,我们先从它的出处入手。 "高处不胜[shēng]寒"("胜"字古语的读法是一声,禁得住、承受的住的意思,同样的还有不胜枚举,不胜酒力)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字面意思是"站在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
那么,为什么会承受不住呢?其实很简单,这是地理知识。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难怪,宋朝苏东坡也发出感叹:“高处不胜寒”。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地点的气温也是随海拔高度降低的,不过在山地的测点与低处平原的测点都接近地面热源。
为什么也会有这种温度差别呢?原因是山地凸出于自由大气中,高山上的温度除了受本身的地面热原影响外,还受到自由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山越高,山地地面温度与自由大气温度的差值就越大,自由大气对山地气温的调节作用就越明显。
当然,作为一首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所以,了解了科学原理,也要知道作品的艺术价值。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在此词中,苏轼把“琼楼玉宇”暗喻为皇帝的居所,“高处不胜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的风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充分说明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独自徘徊的困惑心态,这正是苏轼矛盾心理的纠结之所在,也是他中秋之夜一腔愁思的根源之所在。
当然,到现代,我们常用 “高处不胜寒”来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此外,这首作品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广为流传,人们尝尝介意表达对远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致,共勉
9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3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3年前2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3年前1个回答
3个月前3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2个月前2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