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巳释怀 1星
共回答了157个问题采纳率:95.2% 评论
抽空读了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名气很大,但是我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它这么短!核心的“抢苹果”那一段即使在当下也屡见不鲜,说什么一辆装货物的卡车在路上翻了,很多村民就围拢过来哄抢。另一个感受是,据我对90后的观察,他们其中很多人的处女作起点都要比余华高很多,可是中国人还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去更新换代,他们只是一味地念旧。譬如凭借一首歌成名的歌手,中国人就会特别铁地一直喜欢,但是在创新力发达的国家,比如韩国,一个歌唱团体的寿命可能是非常短暂的。也就是说,我们当然肯定余华在当时出现的意义,但是在文学艺术上,我们决不能一味地迷恋过去。再一个,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在当时竟然能引起轰动,这说明由于时代的原因,当时的文学创作水准确实很低啊!
14小时前
情深深情 3星
共回答了374个问题 评论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理想而执著。 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告别童年,告别过去,是成长的第一步,去寻找自己的未来。路上,一直问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理想出发,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惫,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 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如此循环,他始终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热情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因此,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现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车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抛在一边,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己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人总要接受现实,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学会坦然。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真正步入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只能学着坦然面对。
读这篇小说,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知道它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在无形中与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觉得像现实中的自己。
12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1个月前1个回答
雅马哈FG800M 730S升级款FG830面单板电吉他音质好吗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3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2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9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