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的懦弱 4星
共回答了478个问题采纳率:97.2% 评论
虎牢关,又称氾水关、成皋关、古崤关,是古京都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关隘,《穆天子传》记载: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虎牢之战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五月,对阵双方:唐军主帅李世民率军八万,夏王窦建德所部十万、郑王王世充率部若干。此战扫平王世充、窦建德部,此战后大唐奠定天下。
一、背景。
李渊攻克长安称唐,王世充占洛阳称郑,李渊采取先郑后夏、各个击破策略。公元620年,秦王率八万之众征讨王世充,世充令子侄分守各城,亲自率军迎接。世民征慈涧,世充死守洛阳,唐军蚕食洛阳外城镇,切断郑军粮道,屯洛阳北邙,进逼洛阳。河南五十余州降唐,王世充向夏王窦建德求救。夏王手下中书侍郎刘彬认为:唐得关西、郑占河南、夏据河北,三足鼎立。唐朝大胜,郑亡夏危,不如和郑联手抗击大唐。窦从其言,率大军援洛阳。
二、经过。
公元621年,李世民选一千玄甲军,分左右队,由猛将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恭、翟长孙统领,世民亲作先锋。唐将屈突通、窦轨带兵巡营,被王世充战败,李世民亲率玄甲军迎敌,俘歼王世充部下六千余人,王逃回城。郑太子王玄应率数千人从虎年运粮到洛阳,又被唐将李君羡击败,王玄应只身逃脱。李渊对回朝请旨的宇文士及说:转告秦王,朕只要隋皇车驾仪仗、图书器械,其余珠宝分赐诸军。世民移师青城宫,堡垒未成,王世充率二万人从各门冲出,挨水抵御唐军,唐军惊恐。世民让精骑在北邙山列阵,亲自登高瞭阵,对将士说:贼子已是狗急跳墙,想侥幸一战,今日打败他,他再不敢应战。令屈突通率五千步卒过谷水攻王世充,嘱其交锋即放烟火。烟起,世民率骑向南冲击,为探敌实情,世民率几十骑一直冲到敌阵背后,因长堤所限,世民身边仅有将军丘行恭,世充数骑追至,世民坐骑中箭倒毙。丘行恭调头射杀追兵,箭无虚发,郑兵不敢向前。丘行恭将坐骑让与世民,自己步行护驾,回归唐营。从上午七八点杀至中午,郑军退却。世民追至城下,歼七千人,包围洛阳。唐将段志玄杀入敌阵,马倒被俘,两名骑兵夹着他并抓住发髻准备过河,段奋力跳起,两郑骑掉下马,段志玄骑马奔回,郑数百骑追赶但不敢靠近。
世充大炮可射五十斤重的石头,射程二百步,有八个弓的弩,可射五百步。世民连攻十几日未果。城中有十三人想投唐被杀,唐军将士厌战想班师,李渊也密旨嘱世民还军,李世民力排众议,并上表劝谏,李渊从谏如流。三十日,郑军沈悦派人请降,唐将王君廊趁势夺取虎牢,抓获世充手下荆王王行本、长史戴胄。三月,因唐军围洛阳城日久,城中人口由三万家锐减到三千家。
窦建德率十余万人驰援洛阳。阵前会议上,世民手下郭孝恪认为应据虎牢之险抵御窦建德,并趁机干掉夏王。薛收说:世充据东都,兵精粮不足,被唐军拖住,打、守都不行!窦部尽其精锐,如两寇合兵,以河北粮供河南,则与大唐不利。应分兵围困洛阳,高沟堡垒拦住世充。大王亲率精锐,先占成皋,以逸待劳,先打败夏王。窦败王必败,不出二十天,捉住两个王!世民然之。世民前驻虎牢关。
窦建德在虎牢受阻月余,和世民打了数仗不胜,将士归心似箭。三十日,世民令王君廓率千余轻骑抢夺窦建德的运粮队,俘获窦部大将张青特。窦部臣子凌敬劝窦全力过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派重将守卫,再率部攻上党,略地汾州、晋州,震动关中,此乃围魏救赵之策。建德正想依计施行,世充派人告急,王世充手下日夜哭泣并用金玉收买窦将,阻止凌敬计划。窦妻和凌敬苦劝无效。
五月初一,世民北渡黄河,南进广武,并留下千匹马在黄河边引诱建德,当晚返回虎牢。初二,窦部倾巢出动,唐将惊恐,世民率数骑瞭完阵,说:夏军从未见过强敌,如今涉险而喧器,此乃无纪律;逼近城池立阵,此乃轻敌。我军按兵不动,他们再而竭、三而衰,日久士卒饥饿必退,我军趁势攻击,必胜!窦军轻视唐军,派三百骑涉氾水,离营一里乃止,王君廓率二百长枪手应战,双方不分胜负。王琬骑炀帝青骢马夸耀,尉迟恭等三骑阵前捉了王琬、牵马而归,无人敢拦。窦部到中午,士兵饥饿疲劳,坐下争着喝水,迟疑了想撒退。李世民率轻骑为先锋,大军跟在后,涉氾水直扑敌阵,窦部正在朝谒,猝不及防,世民令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等卷起旌旗,冲入敌阵,从阵后而出,打开唐军大旗,夏军见唐旗在阵后飞扬,立溃,被杀三千人。窦建德被长枪刺中,后被白士让、杨武威活捉。王世充部将王德仁弃东都逃跑,副将赵季卿求降。世民押着窦建德、王琬到洛阳城下,世充率太子、百官求降。
战后,李渊封世民为天策上将,世民得以与太子并驾齐驱。
四、胜利原因。
A、李世民是隋末最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非世充、建德可比。
B、世民有韧的战斗精神,身先士卒,临阵不乱,有大将风度。
C、世民本身料敌如神,又能从谏如流,能虚心接受谋士郭孝恪、薛收的正确意见。
D、窦建德听不进谋臣凌敬、夫人曹氏的正确意见,没有战略眼光。他不明白救援王世充还可以通过战略配合、围魏救赵得以实现。
E、窦建德与军事奇才李世民对阵,世民拥有险关、强将、健卒,窦建德竟还敢骄傲自满,这是找死的节奏。
F、窦建德劳师袭远,屯重兵长期于险关之下,犯了兵家大忌。
5小时前
不敢想 1星
共回答了189个问题 评论
战争胜利的因素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虎牢关大战之时,大唐天时上已在长安称帝开国,拥有了号令天下的大义名份,从而收获天下威望。地利,大唐占据形胜天下的关中,获得地理上的战略优势,得关中者得天下!人和,天下百姓苦战乱巳久,渴望太平,所以人心所向,期盼大唐一统天下结束乱世。同时,大唐国策抑制土地兼并,给予百姓土地,百姓更拥护。政治上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计划。
同时,主要是有一个军事天才统帅李世民。李世民打仗非常厉害,凭敏锐的军事战略眼光和智谋,布局虎牢关之战,是获胜的关键。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打在敌人软肋和七寸,让敌人慢慢彻底的居于战略劣势。处于被动挨打境地。比如派李君羡截断敌人粮道,击败王玄应一役,使敌人无粮而军心动摇。从而连锁反应,使郑军进入被动,无奈只能主动出城与唐军野战争取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野战可是拥有强大骑兵的大唐杀手锏,以彼之长击彼之短唐军已经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李世民不骄不躁,始终观察着战场态势,发号司令,指挥唐军击破敌人一个又一个破绽。比如决战之时,战场策反了秦叔宝,程知节削弱了郑军士气。以是野战击溃王世充,从而兵围洛阳孤城。
另一个关键在统帅在审时度时后的坚定意志和果断!而李世民恰恰有这样的军事天赋和品性。当兵围洛阳十几天,面对洛阳坚城唐军伤亡惨重,屡攻不克,城中内应失败被杀的不利形,以及粮草告急,加上河北窦建德挟大胜来援不利形势,大唐上至李渊,下至部将都劝李世民退兵。但是李世民判断洛阳孤城巳经无所作为,只要击败窦建德,洛阳孤城必破。以是坚决不退兵,下令不灭洛阳誓不退兵。
以是李世民率领主力进驻虎牢关,与夏王窦建德决战。窦建德排兵布阵汜水,李世民认为夏军远道而来,势必疲惫不能持久,以是以逸待劳与夏军对峙。到中午夏军疲乏退兵,李世民趁势领唐军尾随追击。夏军大败俘虏窦建德。击溃援兵。最后王世充白衣降唐,河南河北归于大唐!
3小时前
慢条斯文 4星
共回答了4个问题 评论
要了解一个大事件,首先得明晰一个大背景,虎牢关之战发生在武德三年至武德四年(公元620-621年),当时的各大势力分布图大致是这样。
简单来说就是唐据长安立国,关西川陕之地已尽入囊中,王世充立郑国据河南,窦建德立夏国据河北,整个黄河流域上下可说天下三分(至于为什么有些忽略南方某地,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除朱元璋这个挂比能从南到北统一全国外,其他统一战争都是由北向南,这关乎许多方面的原因,如地形地势,武器装备,人力资源和兵种优势,但总体而言如若北方统一,向南就是时间问题)。武牢关之战只是唐军先郑后夏战略目标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下面我们来谈谈这个战役。
实际战略上,唐军共动用了八万人左右,而大部分都在包围洛阳城,在窦建德来之前,王世充其实已仅剩孤城洛阳,且前因粮草被劫,城中缺粮已久,甚至达到了:匹绢值粟三升,布十匹值盐一升的地步。百姓只能吃得上树皮草根,王公贵族也只得食粗糠解饥。此时王世充已困守孤城,弹尽粮绝,如若不是仗着城坚炮厉(投石头的炮,相当于投石机)早就陷落了,而窦建德此时才带着倾国之兵大约十二三万,号称三十万直奔虎牢关而来。
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倾国之兵来袭,连下连续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会郑州)、荥阳(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很快逼近洛阳。同月末,李世民带着三千五百人(大多是骑兵玄甲军)和一大堆猛将进驻虎牢。到这时,虎牢关之战才正式拉开序幕。
首先我来普及下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常识,首先古代战争并非大多数人想的那样,战争不是打群架,一百个打一个就一定打得过,原因很简单,你一百人可能一个放学后小巷子就塞得下,可一万人甚至五万十万人,能不能塞得下就得看地形限制了,而且一场战役同时投放的人力通常都要分为前队,中队(本阵),后队和预备队,可以的话还有伏兵等,实际上冲上去砍的人有限。不说多了,如果你有两万人,都同时投放到战场中,那可能你的命令根本不能很好的传达,在一个没有电话没有高音喇叭的时代,要前线指挥作战,无非就是军旗变化,擂鼓鸣金,传令骑兵等方式,如果那是个阴天,就更难了。其次是军队的后备问题,一个用于作战的万人队,通常需要超过一倍的后勤人员,特别是驻军某地,需要的后勤人员就更多(急行军相对少一些),这包括吃喝用度的消耗,武器装备的更换和修理,还有生产的废物垃圾的转移和处理等,如果你只带了一万人出来,那么能投放到战场去的一般都不会超过三分之二。最后是士气问题,战争并非大家想的那样,打败了就会全军覆没,实际上除非屠城和坑杀,通常失败的一方军力损失大致都在三成左右,比方一万人部队,损失超过三千,那么就极可能士气崩溃,全线溃败了。而战后计算损失的时候,大多不是被斩杀,而是溃败的军士无法收拢再集结,但也会算到损失里。所以这三千五百人玄甲军特种部队只要不是拉开到平原上和窦建德的主力部队刚正面,也不会就真的没得打。
虎牢关之战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就表现出一副真命天子的霸气,数骑就敢去窥探敌营(同样的事,知名帝王好像就赵匡胤也算近似干过一次),而且被人家数千人追赶还能独自殿后,时不时还对后面放两冷箭干翻几个,至于为何这么屌,大家当李世民是开高达的吧。
由于李世民是据险而守,窦建德强攻不下只有在关下列阵求战,就这样双方相持了近月。建德自荥阳西上,筑垒于板渚,太宗屯武牢,相持二十余日——《旧唐书·太宗本纪》 (下同) 而且李世民还时不时暗搓搓的出去打个埋伏和骚扰,拿了两场小胜。
到了相持阶段,窦建德大军西来,未能速胜的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了,史书中的记载是:谍者曰:“建德伺官军刍尽,候牧马于河北,因将袭武牢。 连谍报份子都插满了,所以人多未必是好事啊!这句话话的意思就是,窦建德听说唐军没得吃的了,所以在黄河以北放马,准备在武牢关决战。而李世民知晓敌情后,顿时心生一计,自己去派人渡过黄河也去放马,自南而向广武诱使窦建德出战。而窦建德果然尽起兵士倾巢而出,北靠黄河,西临汜水连绵二十里而来。不过窦建德估计平时也没遇到正经对手,手下素质不高,大战在即进军而来却喧嚣鼓噪不堪。史料中记载有一段李世民评价窦军的话,充分体现了李民生作为一名优秀战术家的素质:太宗将数骑升高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政令;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追而击之,无往不克。吾与公等约,必以午时后破之。 这里的贼说的是窦建德,就是说他骄狂自满,自视甚高,军队虽多却军容不整毫无组织纪律。没有把我和玄甲军放在眼里,我们只需要不鸟他,等他三而竭,欲要自退的时候出去追击并能全胜。
事实确如李世民估计,窦建德仗着人多,压根没把几千人的守军放在眼里,不过关隘险峻,不便强攻,便列阵于关下(其实每次我读到这都不太明白,窦建德这到底怎么想的,在这种险隘的关卡,人多未必是优势,还要摊开来摆弄摆弄,难道真是原来的对手都太菜鸡,打起来都是你列好阵我摆好队双方对冲互刚么)。就这样过了半天,窦军前阵都已疲敝不堪(废话一直要防着人家出来打,肯定累啊),已经出现军容不整颇显乱象,迟疑着想后撤了。史书中是这样写的: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兵士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敛退。 谨慎的李世民还叫宇文士及带领三百骑兵去试探敌阵,让他们自西向南奔驰而过,言道如若敌军不动就绕行返回,如果敌军动了,我们则可以出击了。可能是闲了大半天的缘故,窦军果然动了(由此也可见确实军容不肃)。这次李世民又领着玄甲军身先士卒出击,说实话这种主帅冲前面的情况,一般而言,都会对下级造成极大的鼓舞,且唐军又是以逸待劳,窦军却是疲敝不堪,刚又乱动生出乱象,正是千载难逢的战机。而且李世民也非常清楚,敌军势大,这时候如果去冲冲前阵或者打打侧翼什么都无济于事,不能动摇窦军根本,所以他直接带着人就往本阵冲了。相传此时窦建德的朝臣正在朝谒,所以来不及整列,且加上刚才大军朝着反方向运动过,很快就被李世民冲到了近前。记载:建德回师而阵,未及整列,太宗先登击之,所向皆靡。 这时候就看出精锐骑兵的强大冲击力了,窦军本阵几乎都是步军,李世民带着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拉起旌旗来回进出冲击,敌人根本没法阻止有效的反击(谁叫在本阵呢),刚刚朝着南边运动的前军看到后方本阵全是唐军的旌旗,顿时士气全无开始溃败,至此大局已定(上面关于常识方面已说过,其实这很科学,也很清真~)。此一役,斩杀三千余人,活抓窦建德。记载: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幡而入,直突出其阵后,张我旗帜。贼顾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虏其众五万,生擒建德于阵。
严格来讲,虽然唐军的战力要远高于窦军,且占据例如地利和人和(智力)等多方优势。但人数上确实处于绝对劣势,所以获胜确有很大运气成分。且在决战之前,窦建德账下就有人进言围魏救赵之策,即起军渡过黄河,攻取怀州,河阳等,再翻越太行山,进入上党。因为唐军也是近乎全国之力而来,这也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但在那时处于优势地位的窦建德没有采纳这样比较间接和冒险的策略也可以理解。
总而言之,冷兵器战争单拿军队人数来单纯比较都是耍流氓。武牢关之战好歹还有地利优势,致使窦建德军不能简单的一拥而上。比如官渡之战就更有代表意义。
李世民平定北方大局的时候才二十二三岁。。。。千古明君果然不是白给的。
1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3个月前2个回答
2个月前1个回答
2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