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叹流年 3星
共回答了376个问题 评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作者在密州做官时,苏轼是较早将“题序”引入诗歌的词人,用序来交代词的创作缘起。本首词前的序就交代了苏轼由于在中秋夜,喝酒赏月本是欢乐的事,但是弟弟苏辙却不在身边,因此作词寄给远在他乡的子由。在这首词中可以感受到苏轼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以及由己推人的伟大。
词人醉酒望月,不仅向青天发问,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接着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诗句,再问: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何明月如此皎洁。禁不住对天宫的想象,词人产生乘风归去的想法,又想着和人间比较,又如何呢?词的上阕是词人奇特的想象。李白是“诗仙”,苏轼被称为“坡仙”二人在气质、才华上是相似的,他们作品的风格都是普通人无法效仿的。
下阕的“转”和“低”是极其传神之笔,将读者思绪由天上拉回人间,再缩小至“朱阁”“绮户”处,这些雕刻精美的窗户是闺门居处,所以下面的无眠者也并非词人自己,而是在这般佳节良夜里,辗转反侧的人。人间总是难以预料,生离死别是不可控制的,可是月亮呢?为什么在人们离别时这么皎洁呢?
这是词人的感性占了上风,也是情到深处的不自觉语。但是接下来理智让词人发出感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都是正常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既然你我分处两地,那就让月光带着我的思念,到达你的身上吧。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清旷和超脱,他心念兄弟,却不忘中秋所有不能团圆的人,向天下人发出美好祝愿,月亮的月光会将所有的思念传递到亲人身上,他的乐观精神,给每一个读者以慰藉。
3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3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4个回答
2个月前4个回答
1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2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