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傲且娇 2星
共回答了241个问题采纳率:94.1% 评论
日本美育家鸟岛昭美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一书中明确指出:请记住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他们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鸟岛昭美并表明,六岁之前的儿童不应该被教授任何有关形状、画法、简笔画等成人眼中的绘画。而事实却是,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普遍会教授这种成人非常喜欢的简笔画,同时我们的大多数家长也常常会买一些简笔画以及涂色书,来教儿童绘画。
这是我们一个大班小朋友的作品,我们一起观察了鳄鱼,了解了她们的习性,孩子们就开始作画了。儿童在作画的时候,大人不应该指手画脚,她们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力和绘画表达能力,而范画只会禁锢学生的想象力,打击自信心。
题主可移步到我的主页,那里有更多孩子的作品和家长指导方法~
21小时前
温而不凉 3星
共回答了367个问题 评论
大家好,我是燕子老师说育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幼儿园高级教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绘画属于艺术领域,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欣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多进行绘画活动,还能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从而有效刺激大脑的发育。
我们幼儿园曾针对幼儿绘画时“要不要给孩子提供范画”的问题在两个中班进行过实验,绘画主题都是《我的家》。中一班提供范画,中二班不提供范画。由同一个老师指教,结果大相径庭。
中一班的孩子绘画前老师先出示范画,并进行讲解,然后让孩子开始绘画,结果大同小异,孩子的作品和老师的范画构图基本相似,都有小房子、太阳、小花、小草,基本没有创造性,区别只是在技能方面。
中二班的孩子绘画前,老师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语言引导,让孩子们自由创作,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家。孩子们表现得很兴奋,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班没有两幅相同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有城堡、有花园、有高楼、有平房……
通过实验表明:范画的出示,会禁锢孩子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是不可取的。而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自主创作,有利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孩子身心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利用各种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活动方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9小时前
傻球我爱迩 4星
共回答了488个问题 评论
我讲个自己的故事。
我从5岁左右开始学画,就是那种少年宫的大班教学,每节课都是老师先画大家看,老师画完了挂起来,然后大家临摹。
这样的学画体验相信所有上过兴趣班的朋友们都有吧。
一节课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开始自己动手画的时候,其实还是很好奇和有创作欲的。自己脑洞大开发挥后,总被长胡子老师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你看看我这片树叶是怎么画的,看看我的脉络,你画的像嘛,一点都不像!”
所以那时,画画好坏的标准就是【像与不像】。
后来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坚定的认为:
画得像一定不单纯是画的好,画得好并不一定要画的像。
再后来,遇见很多大师,身边同学也基本是大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更坚定我这种心理了。
临摹可以画的像,但创作一定不是!!!
艺术素养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本身就是形而上学,虚拟缥缈的,是根植多年的积累和人文修为。
没有美术基础的人,会无从欣赏你的笔触、视角、抽象的概念、想表述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美术人士都要学会理解。
美是愉悦内心的,丰盈自己的,不该成为任何人的枷锁!
很多家长会问:“老师,孩子画的我都看不懂,一点都不像,怎么办啊?”
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解释,不用画的像,不用给范画,就让他天马行空,以画传话,去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有这样一条:“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艺术是一种表现性的活动,表现的是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孩子画画冲动的是孩子自己对事物的印象,而不是画画的技能,所以,没有感受就没有表现。照着范画临摹出一模一样的作品叫复制,不是表现。
但说实话,现实中有很多家长是:教孩子如何画画,而没有教孩子爱上画画。
甚至有时,还会残暴的评价孩子的作品:“画的不认真,不像,画的不好。”
孩子临摹范画,孩子仅仅是用自己的手将别人已经构思的东西临摹出来,只有单纯的手部动作的训练,轻重缓急,下笔力度,而没有运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去概括、抽象对象的审美特征,更谈不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所以,大量临摹范画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孩子也因此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
临摹范画对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只会起到消极作用,它绝对不是最佳的美术教育方法,尤其是4-12岁这一年龄段。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从画苹果看中日美三国老师课程文化的差异》的文章。
中国老师直接自己范画一个苹果,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拿来了一个苹果,让学生看看,闻闻,摸摸,但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苹果。苹果这个观察对象还在,学生第一次有可能画得像梨,但第二次就画得有点像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让学生每个人拿一个去看看,闻闻,摸摸,玩玩,最后可以吃掉它。因为老师特意把它们洗干净了。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吃掉了苹果。而此时,美国老师才布置画苹果。苹果已经吃了,学生第一次有可能画得像南瓜,第二次有可能像梨,第三次才画得有点像苹果。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千人一面的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的创造天性。美国老师做到了让孩子在美术写生中自发模仿,去感知体验的对象。而中国老师呢,磨灭了孩子的个性和创新潜能。
16小时前
猜你喜欢的问题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5个月前1个回答
5个月前2个回答
热门问题推荐
1个月前2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泰国言情片旋转的爱主演pinky和weir她们在生活中是男女朋友吗
1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1个回答
3个月前2个回答
1个月前6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