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鉴赏一下薛宝钗的灯谜 每句 有眼无珠腹内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别离 恩爱夫妻不到冬

立寒秋 4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戏剧在美 2星

共回答了285个问题采纳率:95.1% 评论

有眼无珠腹内空,(1)

荷花出水喜相逢。(2)

梧桐叶落分离别,

恩爱夫妻不到冬。

——谜底:竹夫人(3)  

(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这首灯谜由后人增补,非曹雪芹原作。)

注释

(1)“有眼”句:说竹器是镂空的。眼,即洞。

(2)“荷花”三句:说夏天相偎依取凉,秋冬被弃置不用。借此说夫妻生活短暂。

(3)竹夫人:又称竹几、竹夹膝,用竹篾编成,圆柱形,中空,有洞,可以通风,夏天睡时可抱着取凉。宋代诗人黄庭坚以为它不配称作夫人,就名之为青奴,后又叫它竹奴。

[鉴赏]这一首也是后人续补的。唐宋以来,咏竹夫人的诗极多,有说它“但随秋扇”的,有叹“爱憎情易迁”的,还有说“与君宿昔尚同床”、“只恐西风动别愁”的等等,不一而足。这首谜虽比“更香谜”浅俗,却只袭用前人诗意,并没有什么创新,修辞上也有疵病,如“分离别”即硬凑足三字,但主要缺点还在于它完全不像是薛宝钗所作的,也就是说续作者没有“按头制帽”,而诗歌的性格化恰恰是《红楼梦》诗词不同于其它旧小说的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薛宝钗为人端庄敦厚,思想成熟稳重,很讲究合乎大家闺秀身份的礼,涵养工夫极深,作诗以盛唐为宗,追求含蓄浑厚,言语行动处处谨慎,要显出自己很有教养。一个矜持自己能“珍重芳姿昼掩门”的薛宝钗,现在居然破“门”而出,直言“有眼无珠腹内空”,还把它写了贴到春灯上任人观赏,这能令人置信吗?可见这首灯谜应为后人狗尾续貂。

另一版本的薛宝钗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更香

1.“朝罢”句——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说早朝回来衣袖上尚有宫中的炉香味。现在稍加改动,说“两袖烟”,是隐藏谜底“香”字。“两袖烟”,等于说两袖风、两手空。设问“谁携”,对杜诗作了翻新。谜外寓有荣华过后一无所得的意思。

  2.“琴边”句——承上句,解说这是什么香,用排除法。香有多种,与琴、棋、书、画为伴的是鼎炉之香,熏被褥、衣服用的则有熏炉、熏笼(古时豪门尚巧制“被中香炉”,见《西京杂记》),都用不着更香,所以说与这些“无缘”。寓意也承上句申述一无所得的含义。“琴边衾里”说夫妻关系。以夜里同寝、白天弹琴表示亲近和乐。《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程高本“总”作“两”。

  3.“晓筹”句——这一联正面说更香的特点。晓筹,早晨的时刻。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鸡人,古代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宫中例不畜鸡,有夜间不睡的专职卫士头戴“绛帻”(象征雄鸡鸡冠的红布头巾)候在宫门外,到了鸡叫的时候向宫中报晓。唐代诗人王维《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绛帻鸡人报晓筹”。后来李商隐反其意说“无复鸡人报晓筹”,用以讽刺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曹雪芹再翻新意,改“无复”为“不用”,用来说计时的更香,恰到好处。

  4.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一夜时间五等分,叫五夜、五更或五鼓。炉香要加添香料,更香只要点上就是了。这句用了“无烦”二字,又翻了唐人李颀《送司勋卢员外》诗“侍女新添五夜香”的案。上下两句的寓意都是说人因愁绪而通宵失眠。

  5.焦首——香是从头上点燃的,所以说焦首。喻人的苦恼。俗语所谓焦头烂额。

  6.煎心——棒香有心,盘香由外往内烧,所以说煎心。佛家有“心香”(意为虔 诚)之语。又香有制成篆文“心”字形状的,叫心字香。煎心,喻人的内心受煎熬。

  7.“光阴”二句——更香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却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地消耗着自  。荏苒(rěnrǎn忍染),时光渐渐过去。须当,应当。就寄寓来说,上句是红颜渐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则说虽世事变幻莫测,而自己却已心灰意冷,只是听之任之罢了。

  [鉴赏]

  细细体会谜语字里行间的隐义,就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借以暗示薛宝钗的结局。她在丈夫出家为僧后,将过着冷落孤凄、终生愁恨的孀居生活。后来续补者将这首诗谜的所有权给了林黛玉,大概以为宝钗既与宝玉结了亲,就不应说“琴边衾里总无缘”,倒不如用以指黛玉更像。其实,作者本意是指终至于“金玉成空”。黛玉病魔缠身,又多愁善感,中间两联似乎也用得上(仔细推敲起来当然有问题,如“日日复年年”,非三两年之谓,而是漫长的岁月)。黛玉短命夭折,当然应惜华年,所以与“光阴”句也可适合。至于末句,既有“风雨阴晴”、“变迁”等字眼可表示变故,只要不执着于一个“任”字,倒也含混得过去。在原稿残缺、又不能苛求续补者也具备曹雪芹同等才情的情况下,把这首做得很巧妙的谜诗归属于聪明灵巧的林黛玉,只要勉强可解,也并没有什么不好,是符合一般读者心意的。但作为研究作者本意来说,知道它原非黛玉之谜倒有必要,它至少再一次证明宝钗最后并没有获得什么精神安慰。可见,续书中写薛宝钗得了“贵子”,将来还振兴家业,等等,都是痴儒说梦。

15小时前

2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959505@qq.com